材料一: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郡县作为遍布全国的统治机构,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由中央任免郡县主官,使中央政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集中力量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在南越、河套地区设置郡县,能有效地掌控新征服地区,完成从军事占领到行政统治的转变。郡县制开创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体系的先河,虽后世有所损益,但基本框架并未改变。
图1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汉初,经济萧条,国力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统治政策……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说:“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胡汉民族之间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进行改革,一定很难。”
——据《魏书》整理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请回答: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材料二:
【政策创新】
材料三: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一:京杭运河连接北京与杭州,不仅承载着历史,还担负着水资源的调配功能。图1为我国调水工程示意图,图2为天津、杭州两地降水资料,图3为图1中调水工程纵断面示意图。
材料二: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杨、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
材料三:该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
书摘一:
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书摘二:
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①加强了区域合作,实现平均分配
②增进了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③深化了对外开故,建设信义金华
④传承了红色基因,助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