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中,一些诸侯国吞灭了周围的部族小“国”,各族之间频繁迁徙和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为民族的初步交融打下了基础。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我国某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5世纪末,他进一步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旧俗,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材料二依次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材料三:成书于6世纪中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
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471年
孝文帝登基
490年
孝文帝亲政
491年
魏更定律令,孝文帝执笔书之
494年
迁都洛阳 全面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95年
孝文帝将己复姓“拓跋”改为单姓“元”。“丘穆棱”姓改“穆”、“贺楼”姓改 “楼”、“独狐”姓改“刘”
499年
孝文帝病逝,葬于洛阳北邙山长陵
材料二
观点1: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指出:“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观点2:北宋欧阳修《居士集·卷十六》指出:“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