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咸亨四年(六七三年)康国①康乌破延卖驼契咸亨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州②前庭府队正杜(人名)……用绢布拾肆匹,从康国康乌破延(人名)处买取骆驼壹头,年十岁。以绢布换驼,当场交易。如果出卖的骆驼被人指认是偷盗而来,后果一律由卖方与保人承担。若骆驼叁日不食水草,得还本主。待保未集,且立私契;保人集,别市契。两和立契,获指为验。

驼主康乌破延

买驼人杜

保人都护人敦

保人同乡人康莫遮

知见人张轨端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

注:①康国:西域国家之一、辖区含今新疆北境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唐太宗时,与唐朝建立朝贡关系。

②西州:唐朝在今新疆境内所置诸州之一。

(1) 概括上述材料中有关唐朝的历史信息。
(2) 任选上述某一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之相关的唐朝的一项政策或措施,简述其影响。
【考点】
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昭武九姓

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等,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在公元3至8世纪,粟特人大批东行,沿线建立聚落,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城邦国家,史书中有着康国自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供奉特产的记录。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在撒马尔罕和长安之间,甚至远到中国东北边境地带、印度地区,逐渐形成了粟特人的贸易网络。

                                 粟特移民迁徙路线图

“射猎图”石枕(图案),邺城遗址出土的典型粟特器物。描绘一位高鼻深目的胡人策马回首射箭,图像左方和下方装饰有卷草纹饰带;此为萨珊波斯常见的艺术题材。

萨保是粟特商队的首领,同时也是粟特人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袄教、拜火教)首领,当时的中国政府把萨保纳入自身的官僚体制当中,唐朝边境地区如营州等地的胡人聚落保留该制。唐初朝廷设立蕃养官马的监牧机构,归附、使节、质子、或以门荫方式入仕的 粟特人授以武职。北朝至隋唐时期,大量粟特人定居中原,自称长安人、洛阳人、会稽人 等。入华粟特人改换姓氏、《新唐书》中康、安、曹、石、米、何、史等粟特姓氏,被统称为“昭武九姓”,在入华粟特康氏碑志中,以西周卫康叔作为普遍的祖先认同。由于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这影响到唐朝中后期一些粟特人的生存环境。晚唐时,河北以及原六 胡州的粟特胡人,加入到北方民族沙陀部当中。

结合图文材料,描述粟特人的东迁路线。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位于今辽宁朝阳的营州,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位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中必经的中转站之一、在唐代民族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隋唐时期,营州成为中原政权设在东北边地的唯一正州的治所,来自西亚的波斯、粟特人往往会从域外进入内蒙古草原,到达位于商路最东端的营州,营州逐渐发展成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域外商人来到营州进行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交流。如祅教的传统“赛祅”仪式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至营州,在安禄山所统治的胡人聚落中传播开来;再如高适的《营州歌》生动地描写了营州地区胡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又如唐代欧阳詹的《塞上行》也生动地体现了诗人想去往营州这个与外族密切接触的地方,为国献身、报效国家的豪情。

由于地处我国东北边疆,与契丹等民族紧密相连,营州不仅在沟通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直以来的军事重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战略价值。在唐代之后,营州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逐渐被其他城市所代替。

——摘编自潘宇琳、刘晓飞《唐代营州在民族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营州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围绕民族交流与营州建制,以“丝路·营州·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