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诏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
【考点】
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昭武九姓

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等,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在公元3至8世纪,粟特人大批东行,沿线建立聚落,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城邦国家,史书中有着康国自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供奉特产的记录。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在撒马尔罕和长安之间,甚至远到中国东北边境地带、印度地区,逐渐形成了粟特人的贸易网络。

                                 粟特移民迁徙路线图

“射猎图”石枕(图案),邺城遗址出土的典型粟特器物。描绘一位高鼻深目的胡人策马回首射箭,图像左方和下方装饰有卷草纹饰带;此为萨珊波斯常见的艺术题材。

萨保是粟特商队的首领,同时也是粟特人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袄教、拜火教)首领,当时的中国政府把萨保纳入自身的官僚体制当中,唐朝边境地区如营州等地的胡人聚落保留该制。唐初朝廷设立蕃养官马的监牧机构,归附、使节、质子、或以门荫方式入仕的 粟特人授以武职。北朝至隋唐时期,大量粟特人定居中原,自称长安人、洛阳人、会稽人 等。入华粟特人改换姓氏、《新唐书》中康、安、曹、石、米、何、史等粟特姓氏,被统称为“昭武九姓”,在入华粟特康氏碑志中,以西周卫康叔作为普遍的祖先认同。由于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这影响到唐朝中后期一些粟特人的生存环境。晚唐时,河北以及原六 胡州的粟特胡人,加入到北方民族沙陀部当中。

结合图文材料,描述粟特人的东迁路线。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位于今辽宁朝阳的营州,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位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中必经的中转站之一、在唐代民族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隋唐时期,营州成为中原政权设在东北边地的唯一正州的治所,来自西亚的波斯、粟特人往往会从域外进入内蒙古草原,到达位于商路最东端的营州,营州逐渐发展成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域外商人来到营州进行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交流。如祅教的传统“赛祅”仪式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至营州,在安禄山所统治的胡人聚落中传播开来;再如高适的《营州歌》生动地描写了营州地区胡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又如唐代欧阳詹的《塞上行》也生动地体现了诗人想去往营州这个与外族密切接触的地方,为国献身、报效国家的豪情。

由于地处我国东北边疆,与契丹等民族紧密相连,营州不仅在沟通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直以来的军事重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战略价值。在唐代之后,营州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逐渐被其他城市所代替。

——摘编自潘宇琳、刘晓飞《唐代营州在民族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营州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围绕民族交流与营州建制,以“丝路·营州·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