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交辞令是现代国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整理自张颖、潘敬国《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以〈人民日报〉为样本》

概括上表总结的《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合理解释。(要求:可以整体解释,也可以分时段解释。史实正确,论述合理。)

【考点】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论述题 困难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克林德碑之变迁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决定宣战,并照会各国使节,让他们在24小时内离京。德国公使克林德拒不撤离,反而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当他乘轿带领士兵路经东单牌楼北面时,与巡街的清军发生冲突,克林德从轿内开枪,军官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被击毙。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1901年8月,清政府派醇亲王魏让签士臣.赴德国赔礼道歉。从1901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清政府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克林德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

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战败投降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胜利消息传来,人们认为克林德碑是国耻,就把它拆除了。这时候,协约国责令德国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1952年10月2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为此把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

——摘编自王森《奇耻大辱——克林德碑的由来和变迁》

以历史观察员的身份,围绕“克林德碑”变迁这一主题写一则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论述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新中国国庆节期间的外交活动简表(部分)。

年度

外交活动

1951

苏联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亚洲近邻国家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在印中友好协会组织下,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市民举行了盛大庆祝会,欢庆新中国国庆

1954

参加国庆观礼的有苏联商务代表、意大利贸易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商务代表团等

1956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印尼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600多人出席招待会

1957

日中友协东京联合会为庆祝中国国庆节和纪念“日中友好月”,举行有800人参加的晚会

中国驻英国代办在伦敦召开庆祝中国国庆招待会,英国政府官员1000多人应邀参加

1959

哥斯达黎加、智利等拉美友邦庆祝中国国庆十周年,哥斯达黎加计划出版有关中国建设的小册子,智利智中文化协会也举行了有关中国国庆的报告会

1962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阿尔及利亚政府多名官员等出席招待会

1964

马里共和国总统、刚采共和国总统应邀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摘编自周游《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1949-1966)国庆纪念的外交功能》

围绕“国庆外交”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