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较短时间里全国建立起数量庞大的放映队,每个放映队要配备1台移动放映机、1台发电机、1套扩大装置、1个自耦变压器、3个收束银幕、1个均衡电阻、30个600米片盘、10个左右120米片盘、10个片箱。他们携带影片进入工矿、农村地区,让电影真正深入到基层。
1950—1957年18个省市区平均每十万人拥有的放映单位数量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吉林 | 山西 | 内蒙古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
1950 | 1.6 | 1.6 | 1.0 | 0.6 | 0.2 | 0.3 | 0.1 | ____ | 0.1 |
1952 | 4.9 | 2.3 | 1.5 | 1.1 | 0.5 | 0.4 | 0.3 | 0.2 | 0.4 |
1957 | 7.0 | 2.6 | 2.9 | 3.2 | 2.5 | 2.7 | 1.1 | 1.0 | 15 |
____ | 福建 | 湖南 | 河南 | 广西 | 甘肃 | 青海 | 贵州 | 四川 | 新疆 |
1950 | 0.2 | 0.1 | 0.0 | 0.1 | 0.1 | 0.1 | 0.0 | 0.1 | 1.4 |
1952 | 0.3 | 0.2 | 0.2 | 0.2 | 0.2 | 0.9 | 0.1 | 0.3 | 1.6 |
1957 | 1.3 | 0.9 | 0.8 | 1.2 | 1.9 | 6.0 | 1.0 | 1.4 | 5.8 |
——据徐鹤涛《电影如何下乡——新中国放映队体系的建立》
材料二 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城市同时举行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展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民主青年进行曲》《团结起来到明天》《陕北牧歌》《辽远的乡村》等20部故事片和《中国人民大团结》等6部新闻纪录片。这批影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工农兵形象迅速占领银幕……。
——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