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材料二   唐对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一般实行羁縻府州制度,让各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管理本民族事务。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祇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称美之声遍於日月所照矣。

——摘编自王尧《唐蕃会盟碑疏释》

(1) 据材料,概述唐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据材料,说明唐政府民族关系的处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考点】
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位于今辽宁朝阳的营州,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位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中必经的中转站之一、在唐代民族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隋唐时期,营州成为中原政权设在东北边地的唯一正州的治所,来自西亚的波斯、粟特人往往会从域外进入内蒙古草原,到达位于商路最东端的营州,营州逐渐发展成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域外商人来到营州进行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交流。如祅教的传统“赛祅”仪式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至营州,在安禄山所统治的胡人聚落中传播开来;再如高适的《营州歌》生动地描写了营州地区胡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又如唐代欧阳詹的《塞上行》也生动地体现了诗人想去往营州这个与外族密切接触的地方,为国献身、报效国家的豪情。

由于地处我国东北边疆,与契丹等民族紧密相连,营州不仅在沟通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直以来的军事重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战略价值。在唐代之后,营州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逐渐被其他城市所代替。

——摘编自潘宇琳、刘晓飞《唐代营州在民族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营州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围绕民族交流与营州建制,以“丝路·营州·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