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帝制统治,自秦始皇到清宣统皇帝退位,整个王朝体制历经2000年。正如荀悦所言:“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按照此种逻辑,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一种人治与治人高度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同时,精明的统治者们也没有把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完全关闭,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除此之外,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于是,朝廷政令止于府、县而又不失之于民众的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图景的一大奇特象。……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用得炉火纯青。

材料二19世纪中晚期,尽管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气息,但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之后,传统治国理政的固有逻辑被彻底颠覆。严复讲:“西洋之言治国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仆隶也。”孙中山也说“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活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改良派与革命派两股政治势力虽然曾经彼此展开过激烈的对抗交锋,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即在中国建立起现代国家和社会,由此而无意识地合力推动了近代国家治理重构,并将观念一定程度上落实在政治体制变革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及其近代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国家治理发生变革的原因,并说明其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近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对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考点】
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大一统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下表是某校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资料:

序号

资料

出处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汉书·食货志》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西汉《盐铁论》

“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

唐高祖二年诏书

“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唐蕃会盟碑

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清世宗实录》

包括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山川城镇,靡不毕载。

《康熙皇舆全览图》

材料二

序号

研究主题

中国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制度

中国大一统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大一统国家的思想文化

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边疆治理

中国大一统国家的疆域

(1) 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资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 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至少2个)。

要求:选题意义应包含历史意义与学术意义两方面,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应密切联系主题。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