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图是指以海洋及沿海陆地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海图,大多详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如明代的《筹海图编》,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

——摘编自朱鉴秋《中国古代航海图发展简史》等

材料二   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谴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程鹏绘制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此后,中国传统航海图和海防图二分的局面逐渐消融。

——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1) 结合材料一、简析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2) 结合材料二、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
【考点】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洋务运动; 明朝的沿海危机;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姑苏(苏州)是全国最繁荣地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一   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转运使岁运米二百万石输关中。

——(唐)李肇等:《唐国史补·因话录》

材料二   (清代苏州府)桑、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丝绸、棉布成为当时苏州府对外流通的主要农业物产,因而围绕桑棉等作物,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事习俗。

——张雨晴:《清代苏州府农业物产流通研究》

材料三   《姑苏繁华图》中绘录了大量市招,现在可以辨认的有260余家,涉及到丝绸业、棉布棉花业、饮食业、洋货业、客栈业等几十个行业。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

备注:乾隆24年(1759年),苏州画院画家徐扬以写实手法绘录,原名《盛世滋生图》,此图被称为反映苏州经济文化繁荣景象的历史画卷。

材料四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五   出身书香门第而弃学从商者也非罕见。如昆山人士方麟便是一位弃儒从商的著名人物……无论家庭还是社会,诸如父子、兄弟、夫妻、亲戚、朋友等各类人际关系,皆出现了有悖于传统礼教的异动。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 将苏州在各历史时期隶属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字母所示)填入时间轴数字符号后的括弧中。(填写字母)

参考示例:隋-吴(州)

A行省       B路        C道       D州        E郡

(2) 与材料一所述现象吻合的俗语(或诗句)是(     )(单选) A. “湖广熟,天下足” B. “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C. “苏湖熟,天下足” D.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3) 至清代,苏州的农业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何在?
(4) 《姑苏繁华图》绘录了260余家市招,反映当时的姑苏城(双选)(     ) A. 贫富差距较大 B. 自然经济瓦解 C. 市民生活丰富 D. 商品经济繁荣
(5) 有学者认为材料四中的现象可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其观察点主要是(单选)(     ) A. 出现雇佣劳动 B. 工场规模较大 C. 采用机器生产 D. 劳动分工明确
(6) 结合材料五及所学,如何理解当时社会出现了“有悖于传统礼教的异动”?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