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吉林机器局,又称为“东局子”,是东北第一家近代化工厂。其旧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区松江东路11号。19世纪70年代末,中俄两国因交收伊犁问题关系日趋紧张,东北边疆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于1880年委派钦差大臣吴大澄前往吉林帮办防务。由于当时东北地区所需的军火都由内地调拨,一有战事很难应急,且“道远费繁,终非长策”。1881年,吴大澄奏请清政府在吉林省城兴建工厂制造军火,清政府于当年允准,吉林机器局遂于1881年开始筹办,1883建成并正式生产。机器局的设备先进,种类齐全,并且配套有附属学校。机器局在当时拥有东北地区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生产了大量新式弹药。1900年,机器局毁于战火。2007年6月,机器局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吉林市政府已在机器局旧址建立了工业博物馆,原来的工业建筑遗存得以保护并有了新的功能。

——摘编自孙华、李业巍:《从档案史料看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兴衰及其历史作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吉林机器局得以创办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吉林机器制造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考点】
洋务运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为地主阶级培养人才的学校比以往朝代都要发达。中央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地方州有州学,县有县学,州、县学的学生名额有20~60 人不等。唐朝“许百姓任立私学”。各学校均要求学习儒家经典、律、书、算学,还要学习专业。每年10月,各学校将学成学生黄至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私学学成的学生,△可由州、县荐举参加考试.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洋务运动中创建的新式学堂,大致有三类,如下表所示。

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学堂

主要有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 年在上海设立的广方言馆,1864年设立的广州同文馆,1893年开设的湖北自强学堂等

以学习外国语为主,立要培养翻译人员

军事学校

主要有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1874年上海江南创造局附设操炮学堂;1881年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5 年开设天津武备学堂;1890年南京设江南水师学父;1896 年设江南陆师学堂等

培养能使用洋枪、洋地

的士兵和军官

技术学堂

主要有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城学堂,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人才,1876 年福州设电气(报)学堂,1882年上海设电报学堂,1898年南京矿路学堂等

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讯人员、医务人员

——整理自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学校教育“比以往朝代都要发达”。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有着自己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遵循自有的方式与秩序,处理与周 边国家的关系。晚清自五口通商,海禁大开,传统中国天下观以及与他国交往的模 式遭受冲击。总理衙门成立后,为因应邻国崛起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以及保护海 外侨民的现实需要,积极筹备向海外派遣常驻使节,并在1875年将该计划付诸实 施,清朝的驻外使节开始承担搜集情报、保护侨民、购置机械、学习洋务的使命。

材料二   1866年~1875年清朝关于遣使问题讨论(节选部分)


参与者

意见、理由与方案




1866年 4~11月


江西巡抚刘坤一

担忧。“分遣使臣往驻各国,不得任其所指,以柱 石重臣弃之绝域,令得挟以为质”。


浙江巡抚马新贻

反对。向各国派“代国大臣”,得“秉政”虚名, 却予对方以借口,使其“代国大臣”能借口秉中 国之政。




1874年   11~12月




直隶总督北洋大 臣李鸿章

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若有使臣在日,当能预阻   日本侵台,“派往驻扎日本公使,外托邻邦报聘之

礼,内答华民望泽之诚……俟公使到彼,应再酌   设总理事官,分驻口岸,自理讼赋,以维国体。   不特此也,即泰西诸大邦,亦当特简大臣轮往兼   驻,重其禄赏而定以年限,以宣威信、通情款”。

——摘编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遣使问题讨论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李鸿章“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以维国体以宣威信”的失败。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