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在延安举行第一届参议会议。到会的参议员145人, 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党员和无党派人士;有工农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有商人地 主富农的代表。1941年1月至5月,边区政府重新公布了《陕甘宁边区选举委员会组织规 程》,对民主选举逐条进行通俗的解释,让人民群众充分理解“三三制”政策。5月起,全边 区各级按照“三三制”原则陆续开展了普选,参加选举的选民达到边区选民总数的80%以 上。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边区政府副主席、无党派人士李鼎铭等人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得到参议会表决通过。

材料二   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对照表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三章 军事制度

第四章 经济政策

第五章 文化教育政策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七章   外交政策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三部法律在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地位。综合材料一、二,概述抗战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经验。
【考点】
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第4条规定:“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论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第8条规定:“在选举区域内,如有少数民族,除了适用第五条之规定外,其人数不足各级参议会选举法定人数五分之一者,参加区域选举;有法定人数五分之一以上者,单独进行该民族居民之选举,得选出正式议员一人。”第18条规定:“各抗日政党及职业团体,可提出候选名单,进行竞选活动,在不妨害选举秩序下,选举委员会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

——摘编自闫实《革命圣地,妇女行使选举权》

材料二

“男女都来到,会议开热闹,检讨工作真不少,全要转变好;边区要发展,选举要广泛,选举好人把事办,生活能改善……”

——据陕甘宁边区流传的《乡选歌》整理

材料三

“一张长长的桌子上,放着几只碗。众人之中,一位妇女正在弯着腰,小心地将手中的豆子投在第二个碗中,后面的人手握着豆子似乎是在等待……”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投豆选举”照片解说词整理

(1) 分别阐述材料一、二、三对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的价值。
(2)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的影响。
(3) 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集会中的“抗战文化”

1944年夏,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到达延安进行战地采访,写下了轰动中外的《红色中国报道》(此书后来被译为《北行漫记》)。文中对边区的一场集会有这样的描述:

吃了晚饭,我们就在月亮底下到一个圆形的戏场参加一个集会,一队兵士和他们的妻子将表演现代化的土风舞,展示他们在南泥湾的成就。布幕上挂着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和蒋介石的画像,布幕前面有一个乐队拿着稀奇混合的古今乐器奏着轻软和谐的音乐。那些跳舞的人则声音清晰而自信地唱着歌。

一个刚到边区来的游民出场了。他唱着,“我没有吃的东西,没有地,没有家庭。”这个游民从舞台上的一边望着一群抬锄耙的兵士出场。他们是刚从田里回来的。一个女人从另外一边出场。她说,“到我家里去,我烧饭给你们吃。”兵士们向她道谢,然而拒绝了。这女人赶忙说道:“我的邻居听见你们经过这里,我不请你们吃饭,他们看得起我吗?”兵士们却笑着说:“多谢多谢,可是我们自己有东西吃,我们不吃老百姓的东西。”

他们走出去,看见游民。“你是外乡人吗?吃过没有?要是没有吃过,来,跟我们去”。那游民露着惊愕的模样。“这就是八路军”,他说着就跟着他们走了。

——据福尔曼《北行漫记》

提取材料信息,谈谈你对“抗战文化”内涵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