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1941年,钱穆在一次演讲中强调:“中国医学……从人身生理学上发明演进。而西方医学,则从人体物理学上发明演进。彼此大不同,但究竟同是一科学.……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西方新科学固然要学,可不要妨害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生机。’
——摘编自《独秀文存》《钱穆全集》等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北大有三个学生社团,代表着三种不同倾向:新潮社、国民社和国故社。1918年11月18日,大约二十个新文化运动的年轻学生领袖决定组建新潮社。 《新潮》以他们老师辈创办的《新青年》为样板,这是《青年杂志》的新版。新潮社和国故社之间的对抗冲突非常激烈,但是新潮社很快就赢得了更多的听众,《国故》只出版了四期就停刊了。 《国民》仍然用深奥的文言文写成, 《新潮》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激进的思想,这种组合得到年轻一代的积极响应。
——摘编自王汎森著《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简要评析“新潮社” “得到年轻一代的积极响应”这一历史现象。
材料
书名
摘编内容
胡适《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1922年)
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是:人人能以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人人能看平易的古书;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有懂得古文文学的机会。
徐复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1961年)
胡适由过分的自卑心理,发而为狂悖的言论,想用诬蔑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方法,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向西方人卖俏,因而得点残羹冷炙,来维持早已掉到厕所里去了的招牌。这未免太脸厚心黑了。
唐德刚《胡适杂忆》(1996年)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开风气之先,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吴根友《简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历史观”》(2013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学术界对胡适的整体评价逐渐由负面转向正面,进而更加全面,对其“历史观”学术价值与产生的问题分析,也趋于客观。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