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
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③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④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真理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空间科学研究是推动空间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和能动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②以想象作为创新的基础,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③运用了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④将油料作物的认识从感性具体飞跃到思维抽象
①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认识是实践的深化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④发挥意识的直接现实性才能够认识世界
①墨子巡天望远镜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促进了天文观测认识的发展
②航天强国战略的需要为开展太阳系近地天体等监测研究提供了动力
③获取高精度位置和多波段亮度观测数据是认识天文动态事件的目的
④该望远镜拥有强大的认知功能,提升了搜寻和监测天文动态的能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调查研究的思想,强调“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习近平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推动着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产生实效。
有人认为,只有调查,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立足于国情,顺应时代大势,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的成果。
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国提出中国工业化问题、“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意识到苏联模式弊端,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实现途径,明确提出“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我国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总结建设经验,规划未来发展。
近百年的发展中,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蜕变,中国最终用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的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的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相关知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四下基层”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35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展现出非凡的实践力量。
当年,习近平同志要求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35年来,福建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动“四下基层”内涵不断深化、载体不断丰富、制度日益完善,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实践充分证明,“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要用好“四下基层”制度这一重要抓手,清楚自身职责使命,树牢坚定信仰,强化实干担当,秉持为民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谈谈你对“四下基层”的认识。
材料一 在越来越多人期待了解中国的同时,国际上仍有刻板印象或试图在国际舆论厂上抹黑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签证政策的优化,外国游客的“中国行”变得更加顺畅,亲眼所见的中国打破了他们的原有印象。他们视频中的高频词汇如“安全、现代、安静、干净、好吃、热情、善良”等。尽管大多数外国游客都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示中国,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文化差异,一些游客可能在不了解全部背景的情况下,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错误的解读。部分游客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关于中国的某些刻板印象,如饮食、行为习惯等。另外一些外国网民观看了反映中国真实面貌和进步成就的视频后,认为这是摆拍。
材料二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法两国弘扬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开展务实合作。中国成为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法国则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共同发出互尊互信、团结合作的时代强音。中法两国积极扩大交流,从互设文化中心到互办文化旅游年,为世界文明互鉴作出了表率,使两国人民愈发相知相亲。2024年5月,两国元首就中法、中欧关系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战略沟通。面向未来,中法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双边关系,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降落在预定地点,嫦娥六号圆满完成月球背面采样任务。
在嫦娥六号之前,人类对月球进行了10次采样返回,但都是在月球正面。嫦娥六号为何选择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因为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现在发现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这里的地质构成、物质组成、演化历史,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样品采集,有望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性)、完整了解月球的历史提供机会。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永恒追求。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面对深远星际的测控通信难题,从2004年1月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开始,参与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不畏艰难、砥砺奋进,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①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③人与自然的矛盾来源于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④认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