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调查研究的思想,强调“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习近平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推动着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产生实效。
有人认为,只有调查,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立足于国情,顺应时代大势,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的成果。
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国提出中国工业化问题、“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意识到苏联模式弊端,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实现途径,明确提出“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我国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总结建设经验,规划未来发展。
近百年的发展中,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蜕变,中国最终用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的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的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相关知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五个必由之路”是植根伟大实践的规律性认识,也是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论断,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重大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五个必由之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联。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分析“五个必由之路”这一认识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的关系。
2022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反垄断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现行反垄断法自2008年实施以来的首次修改。十四年间,国内外的整体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市场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原先的反垄断法很难再适合现实的需要。这一次的修法与时俱进,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过去十几年中新出现的不少问题都进行了回应,作出了新的规定。可以预见,这些变化不仅会给中国的反垄断事业带来很多改变,还会对整个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说明反垄断法修改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四下基层”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35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展现出非凡的实践力量。
当年,习近平同志要求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35年来,福建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动“四下基层”内涵不断深化、载体不断丰富、制度日益完善,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实践充分证明,“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要用好“四下基层”制度这一重要抓手,清楚自身职责使命,树牢坚定信仰,强化实干担当,秉持为民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谈谈你对“四下基层”的认识。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把调查作为“决定政策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疫情爆发两年多以来,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感染者的症状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这让人们更加迫切的想要研究出新冠病毒到底对我们产生哪些危害以及如何解决后遗症等问题。
2022年初,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新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不仅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灰质数量下降和脑组织损伤,还可能削弱其大脑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这项研究以英国生物库中的785名参与者为调查对象,研究参与者的年龄在51岁至8岁之间,大约相隔三年接受了两次脑部扫描,以及一些基本的认知测试。在两次扫描之间,约51%的参与者(401名)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其余384名未感染的参与者在年龄、性别和许多风险因素,包括血压、肥胖、吸烟、社会经济地位和糖尿病方面与感染组相似。脑部扫描显示,感染新冠病毒的参与者比未感染的参与者出现了更多的大脑灰质萎缩和脑组织损伤。研究人员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参与者在经常被用来测量执行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衰退的测验中得分低于那些未感染的参与者,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项测验,这可能表明他们在注意力、处理速度和其他认知技能方面存在缺陷。
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知识,说明该项研究成果获得过程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①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和能动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②以想象作为创新的基础,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③运用了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④将油料作物的认识从感性具体飞跃到思维抽象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
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③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④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
材料一 在越来越多人期待了解中国的同时,国际上仍有刻板印象或试图在国际舆论厂上抹黑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签证政策的优化,外国游客的“中国行”变得更加顺畅,亲眼所见的中国打破了他们的原有印象。他们视频中的高频词汇如“安全、现代、安静、干净、好吃、热情、善良”等。尽管大多数外国游客都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示中国,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文化差异,一些游客可能在不了解全部背景的情况下,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错误的解读。部分游客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关于中国的某些刻板印象,如饮食、行为习惯等。另外一些外国网民观看了反映中国真实面貌和进步成就的视频后,认为这是摆拍。
材料二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法两国弘扬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开展务实合作。中国成为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法国则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共同发出互尊互信、团结合作的时代强音。中法两国积极扩大交流,从互设文化中心到互办文化旅游年,为世界文明互鉴作出了表率,使两国人民愈发相知相亲。2024年5月,两国元首就中法、中欧关系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战略沟通。面向未来,中法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双边关系,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降落在预定地点,嫦娥六号圆满完成月球背面采样任务。
在嫦娥六号之前,人类对月球进行了10次采样返回,但都是在月球正面。嫦娥六号为何选择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因为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现在发现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这里的地质构成、物质组成、演化历史,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样品采集,有望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性)、完整了解月球的历史提供机会。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永恒追求。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面对深远星际的测控通信难题,从2004年1月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开始,参与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不畏艰难、砥砺奋进,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①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③人与自然的矛盾来源于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④认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