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蚕桑业发展与近代化】

材料   晚清蚕茧、生丝产量单位:担

省份

鸦片战争前夕

1880年

1898年

蚕茧

生丝

蚕茧

生丝

蚕茧

生丝

浙江

1026000

102600

825500

63500

1017000

78231

江苏

275200

21169

350000

26923

广东

50000

5000

576100

44315

717000

55154

四川

15000

1500

205800

15831

317000

24385

湖北

79100

6085

102000

7846

山东

24100

1854

45000

3462

安徽

10800

831

30000

2308

河南

100800

7754

142000

10923

湖南

6500

500

11250

865

其他

17100

1315

99000

7615

全国产量合计

1091000

109100

2121000

163154

2819000

216846

伴随着晚清蚕桑业的发展,中国各地蚕桑业的生产与交换发生了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从“贸丝”到“卖茧”的变化,对中国农村社会和小农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蚕桑生产最终经由机器丝厂的产品出口,感受到世界经济的脉动。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广泛发生的“废禾植桑”的行为、珠三角地区“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成为农民出于理性的选择。“奖劝蚕桑”的举措更为各地官员提振本地经济、改善本地民生的不二法门。各地蚕务局、农桑会、丝绸公会等组织的出现,表明官方和民间已经开始合作,对蚕桑业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和有计划的管理,并赋予其近代内涵。

——摘编自王翔《晚清丝绸业史》

(1) 根据材料,概述晚清蚕桑业的分布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晚清各地官员“奖劝蚕桑”的原因。
【考点】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报人群体的演进

时段

概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开放口岸相继创办,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报人。早期报人地位低下,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如王韬,秀才出身,因生计所迫,受雇于上海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及一年即停办。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后,报人掀起晚清第一次报业高潮。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1896年8月,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得到张之洞捐助;1897年10月,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支持下,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

报人掀起了晚清第二次报业高潮,报人群体迅速壮大,并自居“中等社会”,自觉承担起启迪国民的历史责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新办报刊遍布海内外。如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林白水和黎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报界公会、中国报界俱进会等报界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

——据付登舟、赵晨韵《晚清报人群体演进的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报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演进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报人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京条约》中文本第十款规定: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英文本则表述为:“His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o establish at all the Ports···a fair and regular Tariff of Export and Import Customs and other Dues,which Tariff shall be public|y notified and promulgated for general information”直译为现代汉语当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据此,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关税则例即可。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

《南京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奉道光帝谕旨,耆英给璞鼎查发出一份照会,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试图挽回一些“天朝”的利益。但从中我们找不到能挽回利益之处,反潜藏着对中国利益的极大损害。如《南京条约》对司法管辖权问题本无任何规定,耆英却将治外法权主动拱手予英方;再如本属清朝可自行决定的关税问题,耆英却拿去与英方交涉,璞鼎查明知耆英此举违反了《南京条约》,但他没有正面拒绝,反诱之谈判。谈判的结果,与英方议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将26类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但并无明文规定以后税率的变更要与英国协商。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第二款称:“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英方也获得了这一权利。

——改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等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的过程。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