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京条约》中文本第十款规定: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英文本则表述为:“His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o establish at all the Ports···a fair and regular Tariff of Export and Import Customs and other Dues,which Tariff shall be public|y notified and promulgated for general information”直译为现代汉语当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据此,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关税则例即可。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

《南京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奉道光帝谕旨,耆英给璞鼎查发出一份照会,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试图挽回一些“天朝”的利益。但从中我们找不到能挽回利益之处,反潜藏着对中国利益的极大损害。如《南京条约》对司法管辖权问题本无任何规定,耆英却将治外法权主动拱手予英方;再如本属清朝可自行决定的关税问题,耆英却拿去与英方交涉,璞鼎查明知耆英此举违反了《南京条约》,但他没有正面拒绝,反诱之谈判。谈判的结果,与英方议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将26类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但并无明文规定以后税率的变更要与英国协商。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第二款称:“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英方也获得了这一权利。

——改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等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的过程。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的影响。
【考点】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报人群体的演进

时段

概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开放口岸相继创办,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报人。早期报人地位低下,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如王韬,秀才出身,因生计所迫,受雇于上海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及一年即停办。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后,报人掀起晚清第一次报业高潮。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1896年8月,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得到张之洞捐助;1897年10月,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支持下,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

报人掀起了晚清第二次报业高潮,报人群体迅速壮大,并自居“中等社会”,自觉承担起启迪国民的历史责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新办报刊遍布海内外。如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林白水和黎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报界公会、中国报界俱进会等报界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

——据付登舟、赵晨韵《晚清报人群体演进的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报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演进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报人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