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考点】
启蒙运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形成了以维护宗法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并使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都纳入到礼的范畴。在司法实践中,刑罚与礼互不相属。法官参照前辈先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以刑统罪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礼治秩序宣告瓦解,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开始居于法律规范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各种社会行为“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礼被排斥在法之外。汉儒以引经注律、经义决狱的方式,“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定的法律里”,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这个过程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律“一准乎礼”而告完成。此后,经宋迄明清,中国法律就基本定型于“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的正统体制,使以礼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实现了法典化,同时也使以刑为核心的法实现了道德化。

——摘编自谢作《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进》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家大力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发表的《论法的精神》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而人由于存在着一种根本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卢梭的法哲学虽与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有所不同,但政府必须受法律约束这一点是相同的。卢梭认为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它必须按照公意的指示(法律)办事。

——摘编自张明《西方思想史》

材料三   中国传统所谓的法治,实质上是用法或法令来统一制度、控制臣民,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在古代中国,个人在政治上、法律上、伦理上没有独立的主体资格和人格,也没有什么权利意识。法律的价值目标就是用否定和压抑人的个性发展和正当权利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统治秩序。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国家与政府的作用,就是维护并保障个人的自由,而不是限制或者剥夺个人的自由。可以说,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礼法关系。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倡的法治观念。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传统法治意识的差异。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法国出现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热”。知识分子们深度研究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政治制度。中国历史的古老性和连续性首先对基督教神学的人类起源说和历史叙事造成了冲击。启蒙思想家们从“天下为公”“社稷为民而主”等儒学伦理道义中汲取灵感,进而怀疑宗教信仰和教会制度的合理性。中国的君主专制被认为是“开明专制”,君主关注社会治安和顺应民心的强大自律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启蒙思想家们极度赞美科举制,“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法国学界承认,这种通过竞争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无疑来源于并且效仿了中国。

——摘编自张慧《“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

材料二   1952年,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发表。钱穆指出:某一制度之创立,必然得自根自生,且与人事相配合,它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必有其渊源。讨论一项制度,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地域性”,推广而言,更该重视其“国别性”。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钱穆称之为历史意见。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及中国历史学家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观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钱穆的某一观点,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