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明帝遣使求法后传入中国的。但在此之前,佛教已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翻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传入中国内地及西藏、云南等地,为外来商人提供服务。传播期间,常发生僧侣与道士斗法取胜的故事,这为佛教吸收了众多权贵的皈依。经过两百多年,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译经活动。起初主要由私人支持的外来僧人主持,东晋道安和尚则是本土僧人主持译经的第一人,而唐朝玄奘和尚主持的译经活动则是历史上的一个顶峰。译经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孝道观念,还将轮回报应的重点从来世报转移到报在子孙。此外,汉译经书还强调前世福报和转轮圣王,为帝王的庄严、王朝的更迭和帝王的世袭提供了有力论证。

——摘编自方永《试论佛教中国化》

材料二   唐初实行均田制,“凡道士给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并保留其免赋役等特权。虽有韩愈等指出佛教的弊端,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反击回鹘的战争和平定刘稹叛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或弃乡逃亡,或铤而走险,或遁入空门,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也多皈依寺院。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下诏:“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行咒术、妖术等者同禁”,并要求“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不仅“令年五十岁以下僧尼还俗”,还敕令“大秦穆护、袄僧皆勒还俗,递还本地充纳税百姓。如系外国人,即送回国”。据统计,会昌年间“天下凡还俗僧尼总计二十六万零五百人。皆收充为国家纳税之编户齐民”。

——摘编自齐倩楠《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历史原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会昌灭佛”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点】
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