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此外,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田旭东、周苏平《春秋》等

材料二:公元前60年,郑吉被任命为西域都护,“护车师以西北道”,统管天山南北各地,府治乌垒城,西域地区自此划入中央政权的版图。西域都护府为往来使者、商旅供应食宿,提供安全保护,并陆续清理和增辟新的道路,以确保中原与西域交通的畅通。

——摘编自郭丽《西汉时期的西域开发及其民族关系》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两汉时期出使西域的两位杰出历史人物,并用一句话概

括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的历史事件及其对民族交融的影响。从生产生活角度简要说明“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的具体表现。
【考点】
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北方的民族融合; 探究丝绸之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3.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依据,社会制度的变革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为商鞅变法部分内容。

政治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经济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军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三:商鞅两次游说秦孝公失败后,终以“霸道”学说(即法家学说)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以法家学说作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秦国君主的选择,又是秦国文化的选择,同时也是商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秦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改革路线,从而为变法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材料一所示工具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什么问题?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方面概括变法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社会变革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