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能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混,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材料二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 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4) 请根据上述材料总结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导向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考点】
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安史之乱;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今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是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双方会盟成功而立的纪念碑。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的碑文,不仅是历史上汉藏友好的象征,对于唐蕃关系史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历史

                                     唐蕃会盟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的文物体现了“盛唐气象”哪一方面的表现?请以唐蕃之间发生的典型事件为例进一步说明这方面的发展情况。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你认为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开设“榷场”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元朝对于西藏地区又是如何加强管辖的?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