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 内容 | 出处 |
史料(一) | 马鲁涧国(今印度半岛内)……周回广一万八千余里,西洋国悉臣属焉。有酋长,元临漳人,陈其姓也。 | 《岛夷志略》 汪大渊(元) |
史料(二) | 盖彼西洋临近三十余国奉行此教,千百年以至于今,大小相恤,上下相安……此等教化风俗,虽诸陪臣(庞迪我、阳玛诺等传教士)自言,然臣审其议论,察其图书,参互考稽,悉皆不妄。 | 《辩学章疏》 徐光启(明) |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逐渐出现由“西洋”到“洋”的演绎,即“洋”逐渐成为“西洋”的代名词。这既有见多不怪逐渐省词的因由,也有以俯视到平视的格物致知。“洋服”“洋面”“洋车”“洋船”“洋油”“洋灯”等成了坊间俗语;人们开始追求莫名其妙又随处可闻的“洋气”;“民间喜寿庆吊,陈设繁华,室宇器用侈靡,金曰洋气”。同时,社会也出现了“洋玩意”“洋鬼”“洋奴”等词。褒贬之间,人们对“洋”的观感也呈现两极化。
——摘编自郭卫东《新世界观的形成:东、西、南、北洋的概念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