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是一代代仁人志士的责任担当。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上下求索】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暗夜曙光】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开拓新途】

材料三 中国革命中的“农村中心”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复杂环境中,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最终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

 ——张弛等《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农村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勇毅前行】

材料四 以下为“1944年部分抗日根据地攻势作战统计表”。193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农村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队。

抗日根据地名称

作战次数

歼灭日伪军

攻克、逼退日伪军据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400余次

4.1万余人

1785处

山东抗日根据地

3514次

5.9万余人

1265处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中国社会为“重建文化自信”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而进行的探索活动。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界对“国家建构”认识有何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是如何开创的。
(4) 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作用。
(5) 综合上述材料,当国家遇到困境与挑战时,我们要具备怎样的责任与担当?
【考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敌后战场的抗战;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历史兴趣小组在“行走宝山”活动中,到达吴淞火车头广场,学生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吴淞铁路的历史,找到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

1872年,英美外商组成吴淞道路公司,声称要修筑一条寻常马路。

1876年7月,吴淞铁路正式营业,是中国最早的运营铁路,英商获利颇丰。

1876年4月—10月,中方以“(中国地方)中国当有自主之权”“英国即倡于前,难保他国不踵其后”,与英方交涉,以28.5万两白银买断吴淞铁路,次年全部拆毁。

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洋务派代表,管辖上海),先后两次向总理衙门建议修筑“吴淞——上海——江宁(南京)”之间的铁路,认为修筑此路“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

1898年,吴淞铁路(改名淞沪铁路)重建,不久通车营业,是连接上海市区与吴淞码头的唯一铁路线,极大便利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区货物运输和乘客出行。

材料二: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炸毁淞沪铁路线桥梁。

1937年12月,日军将淞沪铁路更名为“吴淞线”,并往炮台湾北端延伸半公里,直达江边。

材料三:

1963年,淞沪铁路旅客列车全部停驶,何家湾至宝山路区段改作货物运输线使用,并减少货运车次。

材料四:

1997年,淞沪铁路线宝山路站至江湾段钢轨被拆除,建设高架铁路,即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又称“明珠线”,是上海首条高架轨道交通线路。

——摘自上海通志馆公众号、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官网

(1) 1872年,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该运动名称是什么?
(2) 依据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吴淞铁路变迁史

1876年—1932年

1932年—1945年

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先炸毁吴淞铁路,后变其为扩大侵略的交通要道。

1949年—1997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化发展需要,吴淞铁路调整了部分功能。

1997年—至今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吴淞铁路变迁史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