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利弊?
【考点】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小明以核心素养为主旨,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一起完成。

[时空观念]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小明制作了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史料实证】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小明收集了以下三则史料。

史料一史料二史料三
   “至于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也。”太宗曰:“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贞观政要》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贞观政要》
(1) 请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的①②处填入朝代。

(2) 三则史料为我们了解唐太宗治国提供了依据。史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唐朝哪一制度为史料二中的用人提供了保障?请说说这一制度的进步性。
(3) 史料三中太宗所讲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4) 通过以上探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说说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考试是每个同学无法避免的日常,某班同学在学校组织的主题式学习中,选择 了我国最早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作为学习主题,请你一起来参与。

 

(1)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制兴衰示意图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科举制确立的朝代和正式确立的标志。
(2) 材料二:唐宋两朝科举考试对比表

朝代

录取人数

进士待遇

唐代

共 268 榜,每榜录取 76 人

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要做 官,还须吏部铨选

宋代

共 130 榜,每榜录取 840 人

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新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与宋代的哪一政策有关?

(3) 材料三:
科举制 “ 小知识 ”欧洲人眼中的 “科举制 ”
【糊名誊录制】
糊名是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起 来;粪录是将考生文章,全部重新由专人抄 录一次,以防阅卷时通过笔迹辨认进行舞弊。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 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 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 位的唯一标准。
——魁奈(法国启蒙思想家)
【通经取士】
科举制度中以通晓“经义 ”为取舍标准 的取士方式。“经义 ”就是根据儒家经书原文 摘出句子或段落作为试题,要求考生以论文 形式阐发其精神要义。
“ 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 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 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 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
——休谟(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
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魁奈和休谟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加以分析。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