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 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来观察近代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各个不同的历史转折。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并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材料:梁启超撰文:“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学者钱谷风说:“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很不彻底的胜利。”
——摘编自钱谷风《清王朝的覆灭》等
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试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材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论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学者
观点
张鸣
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来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姜义华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杨银权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
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材料 中国近代的国家主权思想
鸦片战争后国家主权思想开始在中国兴起,纵观国家主权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主要来自《万国公法》(该书于1863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受托译出),他们把《万国公法》视为“彼此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在外交实践中援引《万国公法》维护国家主权。第二阶段是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喊出了“兴民权”的口号,梁启超论证了民与国、民权与国权的密切关系:“国者何?积民而成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邹容主张:“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侵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之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胡汉民认为,主权“即独立权也,其为独立也,以对于外部不受干涉,为其活动之原则”。
——摘编自侯德彤《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兴起与演进》
材料一 陈述黄帝尧舜以来历朝治乱兴衰大略,俾知古今世界之变迁,邻国日多,新器日广;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列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摘编自清廷学部《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
材料二 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呈送样本于本部,及本省民政司、教育总会存查。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亦可指出,呈请民政司或教育会,通知该书局改正。
——摘编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亚非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杰出人物的领导下,凝聚力量,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