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幼儿(3—6岁)进行的教育。我国对幼儿的教育源远流长,近代又发生了显著变化。下表为我国各时期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时期 | 发展状况 |
西周 | 王宫中设有孺子室,这是专门教养王室幼儿的机构 |
两汉魏 晋南北朝 | 学前教育主要设置在家族内部,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
唐代 |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小学,甚至农村的乡、里也不例外;私立的小学、蒙学较多;朝廷实行童子科考试 |
北宋 | 政府已开设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慈幼机构,对孤贫幼儿进行一定的教育;家训、家诫、家范一类家教论著层出不穷 |
明清 | 儿童从小开始就被要求读经诵经;除中央某些官学外,地方学校特别是地方义学也兼收幼儿 |
清末 | 至1903 年,教会在中国纷纷设立幼教机构,为入小学打基础,但总体而言,“它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 |
1904 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该章程借鉴日本的做法,规定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以蒙养院的教育为辅,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儿童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 | |
北洋政府 | 1915年,公布《国民学校令》,基本沿袭了清末蒙养院政策;1916年,对其进行了修正,删去了“读经”“预备学校”等字样;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该案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儿童个性发展,提倡生活教育 |
——摘编自宋立会《清末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围绕“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