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物理小组的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F”光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屏、光具座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小明使用“F”光源代替蜡烛,这一改进的优点是;(写出一种即可)
(2)安装好器材后,打开“F”光源,发现像位于光屏的下方,这是因为“F”光源和光屏二者的中心没有在凸透镜的上,应将凸透镜向移动,才能使“F”光源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3)固定好凸透镜后,不断改变“F”光源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F”光源清晰的像,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 物距/cm | 像距/cm | 像的性质 |
正倒 | 大小 | 虚实 |
1 | 40 | 13.3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2 | 30 | 15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3 | 20 | 20 | 倒立 | 等大 | 实像 |
4 | 15 | 30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5 | 12 | 60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6 | 10 | 不成像 |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像变;
(4)实验过程中,突然飞来一只昆虫附在凸透镜上,这时看到光屏上的像是(选填“光源”“昆虫”或“昆虫和光源”)的像;
(5)实验结束后,小明将他的近视跟镜放在“F”光源和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发现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此时将“F”光源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呈现“F”光源清晰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