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官吏选拔制度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以便不断补充和调整各级官僚队伍,保证本阶级统治意志的顺利推行。

材料1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政府初立九品, 按人才优劣定品第, 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 与此同时, 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2 汉代选拔人才, 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 以察举、 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但荐举制也有局限性, 而且这种局限性愈到后期愈加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到隋唐时代推行科举制, 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考生自由报名,布衣之士有了为官的机会。从隋代到清代的1300多年间, 科举制选拔出大量文武官员与后备人员,给社会与国家治理队伍注入活力。

————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特质》

材料3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唐以后, 各代“大小之官, 悉由吏部; 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 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 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 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时期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2)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考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官员选拔与国家制度】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 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 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