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本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考点】
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本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

广西

河南

江苏

甘肃

云南

福建

浙江

广东

山东

陕西

嘉靖十年(一五三一)

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

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

十六世纪中叶前后

万历元年(一五七三)

万历七年(一五七九)

隆庆、万历之际

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

直隶

湖北

山西

江西

辽宁

湖南

四川

台湾

贵州

安徽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

康熙八年(一六六九)

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

雍正年间

表1 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

图2 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

——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

材料二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宁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

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

   ——摘编自《清史资料》第七辑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