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评测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市井/市亩)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048.35 | 5.72 | 94 |
魏晋南北朝 | 22(北方)215(南方) | 1167.7 | 3.85 | 90 |
隋唐 | 24(北方)328(南方) | 1450.92 | 6.42 | 90 |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荒灾风险和粮食安全评价》
材料二: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灌园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不过种植高粱、黍、豆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两年三熟制的土地比一年一熟制的土地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乾隆时,番薯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泛种植玉米,这里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