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十三处、全国四处之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崖石刻:“晚甘候”——武夷茶最早的雅名
唐代,孙樵出差来到武夷山,品尝了地方官员招待的武夷茶后,赞叹不已。回京后孙樵将武夷茶与朋友分享,他将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候”,意为晚节高尚的贵人。晚甘,也意指武夷茶的“回甘”,回味无穷。
武夷山茶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留下了多处石刻,并创建理学新派系——闽学,成为力学一代宗师。

材料二:三教经过争论融合,到了隋唐,佛教实现中国化,倾国奉佛,而主体儒学却奄奄一息,照此发展趋势,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朱熹奋起排佛抑道,深研各种典籍,推倒两汉以来树立起的“五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认为“四书”才真正能体现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朱熹把它们联成一体,并精心注释,使之成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高令印《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三: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即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1) 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摩崖石刻有哪些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为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
【考点】
程朱理学; “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质与技术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依据需求和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士人的耕读生活,这一类又有三种情况:一是“耕稳”;二是耕读作为事业和生活方式,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回,聚粮筑室,相与讲习:三是耕读作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这是宋代最为普遍的现象:“补之尝游于齐、楚之郎,见夫带经而耕者,莫非求仕也”。第二类是农民的耕读,如福建建州有半数农民家庭已是半耕半读,江西抚州“其民乐于耕桑,其俗风流儒雅,乐读书而好文词,人物多盛”。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济州士人邓御夫,“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济守王子翻尝上其书于朝”。其他如陈荔、陈要、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拥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从而“把私人农学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学者统计宋代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历代(含唐)农书总计也不越过80部。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回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

一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耕读文化”在宋代确立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耕读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