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惟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孙中山认为,共和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
——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遂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主张。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三民主义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岸《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
材料一 又有说欧米(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
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摘编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材料一:窃尝深维(思考)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摘编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摘编自《孙中山自述》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