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来,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影响了汉族。例如,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即双膝跪地,将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而游牧民族多垂足而坐。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起居习俗的传入,汉族地区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逐渐改变,开始垂足而坐。
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习惯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请你列举说明。
材料一:
商代社会音乐歌舞甚盛,在甲骨文、金文及石刻铭文中所见,就有20多种乐器名。商代音乐通常与求雨、战事等活动联系在一起(部分)
青铜铃,出土于山东。八件一组,形制相同,由使用者拿在手中边奏边舞,组合使用以发挥多重音响功能
青铜鼓,出土于湖北。鼓冠形如高耸的两面坡顶庙宇,鼓面椭圆形,楚人吸收中原文化创造铜鼓,称为“楚鼓”
石磬 (qìng),出土于四川。使用玉石打磨而成,用于祭祀仪式中的乐舞伴奏
陶埙(xūn),出土于河南。泥质灰陶,直口平底,基本奠定了后世陶埙的主流形制
青铜镈 (bó),出土于江西。众乐并奏时控制节奏,起到指挥作用。此镈纹饰繁缛
材料二:西周使用礼乐的规定
身份
使用乐舞规模
乐舞相关说明
天子
八佾 (yì)
八佾:纵、横都是8人,共64人列阵的舞蹈
诸侯
六佾
六佾:纵、横都是6人,共36人列阵的舞蹈
卿大夫
四佾
四佾:纵、横都是4人,共16人列阵的舞蹈
士
二佾
二佾:纵、横都是2人,共4人列阵的舞蹈
材料三:西周时期建立起严格的礼乐制度,以体现天子与诸侯、卿大夫之间森严的等级关系。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卿大夫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整理自《论语•八佾篇》等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域各国传入中原的歌舞乐
西凉乐
西凉即今甘肃敦煌地区。北魏时期,西域传统音乐与汉族音乐相融合形成西凉乐
高昌乐
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乐于北周时期传入中原,由西域传统音乐与汉族音乐糅合而成的
疏勒乐
疏勒即新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两地。于北魏时与安国乐同时传入中原
材料一:泰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材料二:
《魏书》记载:孝文帝命令禁止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其官职。
鲜卑姓改用汉姓情况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材料三:
少数民族用牛耙耕地图(甘肃出土) 北魏石碑拓片(河南出土) 汉人胡食图(甘肃出土) 胡旋舞陶壶(河南出土)
探究一【华夏始源】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探究二【冲突不断】
为抵御犬戎,秦修筑长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辽东,延袤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万里长城”。
探究三 【迁徙汇聚】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过徒示意图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固于避兵祸,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探究四【交融发展】
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期)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