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泰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材料二:
《魏书》记载:孝文帝命令禁止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其官职。
鲜卑姓改用汉姓情况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材料三:
少数民族用牛耙耕地图(甘肃出土) 北魏石碑拓片(河南出土) 汉人胡食图(甘肃出土) 胡旋舞陶壶(河南出土)
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偏居北方一隅,距离中原的心脏区域太远,不利于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且长期为北魏的都城,保守势力较大不利于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政策的实施。因此孝文帝决心在洛阳重建新都。迁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孝文帝不得不假托南征,方得以率众南下,最后留在洛阳不返,终于完成了“汉化”的第一步。迁都后,为了断绝鲜卑保守势力北返的念头,孝文帝规定,“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对于违反者,孝文帝给予了坚决的镇压,就连太子元恂也被处死,从而保证了迁都成果的巩固。
——摘编自乔国华《北魏改革与社会稳定》
材料二依次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材料三:成书于6世纪中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
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分组活动】
经 济 组
政 治 组
军 事 组
【活动建议】
(4)参与了上述活动之后,请你为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再提一条建议。
【学习总结】
(5)请根据本次项目化学习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的伟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