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泰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材料二:

《魏书》记载:孝文帝命令禁止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其官职。

鲜卑姓改用汉姓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拔拔

长孙

贺兰

材料三:

                                               

少数民族用牛耙耕地图(甘肃出土)  北魏石碑拓片(河南出土)  汉人胡食图(甘肃出土)   胡旋舞陶壶(河南出土)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条件。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改革?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改革的主要措施。
(3) 根据材料三,归纳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
(4) 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
【考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偏居北方一隅,距离中原的心脏区域太远,不利于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且长期为北魏的都城,保守势力较大不利于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政策的实施。因此孝文帝决心在洛阳重建新都。迁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孝文帝不得不假托南征,方得以率众南下,最后留在洛阳不返,终于完成了“汉化”的第一步。迁都后,为了断绝鲜卑保守势力北返的念头,孝文帝规定,“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对于违反者,孝文帝给予了坚决的镇压,就连太子元恂也被处死,从而保证了迁都成果的巩固。

——摘编自乔国华《北魏改革与社会稳定》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父偃说上”的历史背景,指出“上从之”后实行的一系列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迁都之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 请以“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为论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