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关系]

材料一:

①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战国末年,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南下侵扰北方各国。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

②汉宣帝时,匈奴分裂,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西部的日逐王归汉,汉在西域设最高长官,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管辖西域诸国。

[对外交往]

材料二:

图一:

[相关链接]西汉时期,一名普通的郎官满怀坚定信念,忍受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苍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历经13年完成了“凿空”的壮举。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图二:

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据《汉书地理志》整理。

(1)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秦、汉是如何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
(2) 材料一②中的“最高长官”是指什么?它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
(3) 材料二图一中丝绸之路出发点A是今天哪里?B是哪一交通要道?相关链接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4) 图二这条航线被称为什么?丝绸之路和图二航线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考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汉武帝的大一统;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据《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材料三

材料四 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以及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苜蓿、芝麻,安息的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此外,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

—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简要指出他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及其意义。
(2) 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举措是什么?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西汉政府是怎样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
(3) 材料三中所指的“这条路”的起点在哪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条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各国自行发展变化。在秦灭六国之后,这种歧异不仅严重影响着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碍于国家的政事、税收,而且还是导致分裂割据的严重隐患。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出现了。

——摘自李学勤、郭志坤《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材料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规范化字体”所采取的政策,并概括此政策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并结合史实说明“文化开始趋同”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