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

二路

江北区

十路

四川区

四路

江南区

八路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公元960-1004)

37

35.24

330

38.9

36

17.3

140

6.28

澶渊之盟至绍兴和议(公元1004-1140

41

39.05

390

46.04

81

39.13

923

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公元1140-1279)

27

25.71

127

15

90

43.48

1167

52.33

总计

105

100

847

100

207

100

2230

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箕规律》

材料二: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敛、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浪、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人才发展的原因。
【考点】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程朱理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依据需求和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士人的耕读生活,这一类又有三种情况:一是“耕稳”;二是耕读作为事业和生活方式,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回,聚粮筑室,相与讲习:三是耕读作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这是宋代最为普遍的现象:“补之尝游于齐、楚之郎,见夫带经而耕者,莫非求仕也”。第二类是农民的耕读,如福建建州有半数农民家庭已是半耕半读,江西抚州“其民乐于耕桑,其俗风流儒雅,乐读书而好文词,人物多盛”。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济州士人邓御夫,“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济守王子翻尝上其书于朝”。其他如陈荔、陈要、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拥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从而“把私人农学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学者统计宋代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历代(含唐)农书总计也不越过80部。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回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

一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耕读文化”在宋代确立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耕读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