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舞是一种自成一派的舞蹈,主要是依据敦煌莫高窟可见的舞蹈形象(壁画、彩塑)编创出来的,大多以佛教中的人物为主体对象,是结合西域地区的文化特色所编创出来的。它不单单只是一个舞蹈那样简单,它包含了宗教文化还有我国古代当时当地的民族文化,是古代西部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这里到处都是令人震撼的神奇的壁画。那么,敦煌的壁画与敦煌舞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原来,让这里静止的壁画舞动起来 , 再加入起承转合的音律,就形成了① 的敦煌舞。

在长达一千年的壁画艺术创造中,壁画上的舞姿不是② 的,它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渐变化与发展的。总体来看,敦煌壁画舞姿前期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较大。这一阶段,壁画舞姿的分类有天宫伎乐、菩萨、飞天、力士伎乐。天宫伎乐中有的吹奏笙笛,有的弹奏琵琶。菩萨中体态相同而手姿、臂姿则各有不同,显得栩栩如生。到了隋代,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起着③ 的作用。从唐代开始,经五代、宋至西夏,虽然每个时代的壁画都会随着历史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所变化,但这一时期的壁画舞姿风格大致是统一的。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给“敦煌舞”下定义,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
压缩语段;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成语的使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开篇的《乡土本色》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最早是指泥土,中国是农业大国,底层人民以种地为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来源。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一片土地的极度熟悉,让人们无形中对土地充满了依恋。对于世代定居一处的中国人来说,家已经不单单是人的聚集,也不再只是和人有关的记忆,从小接触过的所有东西,包括土地上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嵌满了我们深深的情谊,也正是这种踏实和依靠,在劳动人民心中埋下了叶落终要归根的种子。因此,带着地球逃跑,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1) 下列诗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C.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2) 请结合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分析中国人为什么要“带着地球逃跑”。
语言文字运用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