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地夏天晴朗的午后高温、干燥,许多植物会出现光合作用下降的现象,又称光合作用“午休”。该现象与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有什么关系?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植株分为5组,在人工可控的室内对各组小麦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并定时测定光合作用强度(用相对值表示),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组别 温度/℃ 相对湿度/% 光合作用强度
1组 36 17 11
2组 36 27 15
3组 36 52 22
4组 31 52 24
5组 25 52 21
(1) 把1、2、3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分析数据说明
(2) 比较3、4、5组数据(填“支持”或“不支持”)“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的说法,原因是
(3) 若1组为模拟农田午后实际环境条件,推测对小麦光合作用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该因素改善后能更明显促进小麦叶片。从而缓解光合作用“午休”。
【考点】
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双减”政策实施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开展实践活动。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打孔器、烧杯、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新鲜绿萝叶片、秒表、不同瓦数的白炽灯(瓦数越大,光照越强)等。

实验步骤:

①取4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编号为1、2、3、4,并在烧杯中加入等量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用打孔器将叶片打成大小相同的叶圆片(40片),并抽真空处理(目的是去除叶圆片中的空气),将处理后的叶圆片均分到4个烧杯中,叶圆片全部沉入烧杯底部;

③将4个烧杯分别放在15W、25W、35W、45W的白炽灯下,固定灯与烧杯的距离。记录烧杯中全部叶圆片上浮所需的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烧杯编号

1

2

3

4

白炽灯瓦数(W)

15

25

35

45

上浮所需时间(s)

8.0

6.2

4.1

2.6

(1) 小组同学就叶圆片上浮的原因向物理老师请教,物理老师解释说叶圆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导致叶圆片浮力增大而上浮。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气体为
(2) 上述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实验过程中,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应
(3)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白炽灯的瓦数越大,全部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越短。由此,该兴趣小组可得出的结论为
(4)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光合作用的意义:。(答出一点即可)
实验探究题 普通
3.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无数生物,在呼吸过程中吸收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工厂中燃烧各种燃料,也大量地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呢?于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提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为此,他们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a)先将盆栽天竺葵放在暗室中“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此过程绿色植物进行的是____作用。

(b)如上图所示,剪取大小、生长状态等都相同的两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装置甲烧杯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内,装置乙烧杯放入盛有等量清水的水槽内,将两套实验装置分别套上透明玻璃罩。

(c)将两套装置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d)分别取下甲、乙两组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e)用清水漂洗叶片,分别滴加几滴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生成的蓝色出现。

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问题:

(1) 兴趣小组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2) 本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3) a过程填写的内容是
(4) 在实验方案中有一处错误,请改正。
(5) 若甲组叶片不变蓝,乙组叶片变蓝,则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实验探究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