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不仅在中国,。你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也许他自己凭借一点儿直觉感受,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可是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说不出缘故。即便是能说出缘故,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表达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没有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 飞白译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学命题相合。 B. “可惜”“久久踌躇”“极目遥望”这些词语表明了诗人决策的艰难,也可看出他作出决策的勇气。 C. 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 D. 诗歌结尾点明了主旨,即人生一旦作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不同的选择,结局也会不同。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性强。 B.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 C. 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 D. 诗歌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书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
(3) 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 诗人虽然选择了第二条路,却对第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诗歌鉴赏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尔基说过这样的话:“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词汇虽然并不完全等于语言,但它是语言的材料。制作一幅精妙绝伦的彩画它的颜色之所以那么逼真原因之一是画家的颜料异常纷繁仅仅是一项红就可以铺展出不同的色泽。文学的道理也是这样:____,“瞟他一眼”“盯他一眼”“瞪他一眼”“瞄他一眼”“注视他一眼”“斜视他一眼”……真个是“不胜枚举”。 

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开列出一大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啦,表现生活啦,传播知识啦,给予人以艺术美感啦,等等。但是人们往往会漏掉另外一项,那就是在精确描绘事物上起示范的作用,给予群众以语文技巧的教育。要使文学的各种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家除了具备其他条件外,非熟习语言、掌握丰富词汇不可。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总是像海绵吸水似的去吸取大量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总是像一座喷泉喷出水柱似的擅于说出优美动听的语言总是像卓越的射手似的精确地射中“意义的靶心”……

要做到这一点,我想,语言艺术工作者,应该比一般人对民族语言具有更加深厚的感情。

(1) 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其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 第二段说明“文学的功能”的语句中,连用了四个“啦”字,试分析其表现力。
(3) 博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或描写的比喻。请分析画波浪线部分的博喻的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 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