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想起那年读书时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选文有删改)

(1) 作者“想起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3) 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道“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末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作用的理解。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冰窗花》,完完成下面小题。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 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2)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以“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 第①自然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引起下文。 C. 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 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 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惋惜之情。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 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读书人是幸福人。 D.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2) 第③段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 “读书人是幸福人”,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说的“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福”字早已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符号。春节临近,小福同学对“福”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字的来源与相关文化意蕴,她收集了不少有关“福”字的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春节,人们习惯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贴在壁、柜、箱、桶上面,俗信能招福运。人们现今习惯于在门上挂春联,中间贴“福”,还要倒贴,“倒”谐意“到”,表示“福到”。

甲骨文里就有“福”字。字的下面是人的两只手,手的上面是个盛着酒的酒樽,酒樽上面是个“示”字,义为祭台。这是表示人们在春节时手捧着酒樽在祭台前祭献祈福。现今写的“福”字,仍是依照甲骨文的形体特征:左偏旁的“礻”即“示”;右边的“”,古写为“”,是个盛着酒的长颈鼓腹的酒瓶。可见,“福”字的本义是在春节(商称“祀”)时以酒祈福。

古代,人们以酒祈福,是为求得“五福”。现今过春节,门上贴春联的横批常是“五福临门。”也是传习着“五福”的含义。《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美好的品德和长寿善终为最难得的五种福气,到了汉代,由于人们择吉避讳,便把最后一种福气改为“多子孙”了。

除夕这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团团圆圆就是福。

(节选自吴正格《“福”字里的春节》,有删改)

材料二:“福”字的演变

材料三:

春节临近,又该贴“福”字了,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民协主席冯骐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冯骥才介绍说,在我国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冯骥才强调说,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端庄大方,故应正贴。此外,冯骥才还强调,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这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敬重与虔诚和对文化的虔诚。

(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四:

从文化的深层意义来看,中国人的“福”崇拜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其一是“祈福”,代表了一种祛恶扬善的“向善之心”。祈福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善”的皈依,祈福祷告本就是一种“发愿”。“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这个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周易•坤卦•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而人生在世应该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二是“种福”,代表了一种立人达人的“利人之心”。种福是利人的行为,是祈福之后的主动作为。“种福”也叫“种福田”,将人生幸福像耕田地一样耕作经营,以便获得相应的福报,即所谓“种福得福”。当佛教思想世俗化、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后,人们对“福”的认识更增添了一重因果报应的理论色彩。有其因,必受其果;有其果,必有其因。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个“时候”可以延展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就是“三世因果”。“种福”的内涵中还包括“修福”的内容,即“修己得福”。修己就是修身,修养提升自己的德性。按照儒家的理论就是“修己安人”,即《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践行“内圣外王”之道。所以为官者,应当谋福于民、造福一方;经营致富者,应当修桥铺路、扶危济贫、乐善好施;即便是一般平民,也当忠诚厚道、勤奋敬业、孝亲尊老。人行于世,种福越多,造福越大,积福越厚,得到的福报也越大。

其三是“知福”,反映了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人之最可叹者,莫过于身在福中不知福。这类人只知享福,甚至不知所享是福,更不知福从何来,因而不可能怀感恩之心,做报恩之举。诚然,人生在世,处境各异,理解不同、境界不同,所谓“幸福指数”,或者说幸福感、满足感也不相同。所以古代智者认为“福由心生,境由心造”,需要作一定的心理调适。

(节选自王东林《“福”字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1) 小福对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是() A. 在古代春节里,人们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贴在壁、柜、箱、桶上面,是希望来年能招福运。 B. 现在人们倒贴“福”字,从文化的深层意义来看,其实是在“祈福”和“种福”,做一个“知福”的人,也是对古代春节时人们以酒祈福的传承。 C. 甲骨文里“福”字下面是人的两只手,手的上面是个盛着酒的酒樽,酒樽上面是个“示”字表示人们春节手捧酒樽在祭台祭献祈福。 D. 现今的“福”字,仍保留甲骨文形体特征:左偏旁的“礻”,即“示”;右边的“”,是个盛着酒的长颈鼓腹酒瓶,字义与甲骨文接近。
(2) 下列说法中,与冯骥才先生观点不同的一项是() A. 在家里水缸上倒贴“福”字,是为了避讳把福气倒掉,便巧用了“倒”的谐音字“到”。 B. 在家中柜子上倒贴“福”字,也是巧用谐音,希望福气能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C. 现在人们习惯在门上挂春联,大门上倒贴“福”字,“倒”谐音“到”,表示“福到”。 D. 中国人敬畏生活,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民俗专家即使写坏了“福”字也不会撕掉。
(3) 小福对“福”字有一定的认识,但也有一些误解,请你帮她选出理解不当的一项() A. 汉代,因人们择吉避讳,“五福”是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美好品德和多子多孙五种最难得的福气。 B. “福”字,是我国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历经“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楷书”的演变,因其寄托着人们招福运的美好愿望,而深受喜爱。 C.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的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它体现一种祛恶扬善的“向善之心”。祈福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善”的皈依,祈福祷告本就是种“发愿” D. 《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践行“内圣外王”之道,实质就是“种福的一种表现,也代表了一种立人达人的“利人之心”,是祈福之后主动作为的一种形式。
(4) 上述材料是小福对“福”字深入认识的过程,你能从中学到一些研究汉字的方法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