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德二年(619年)国二月,高祖李渊领布诏书:“画野分,山川限其内外;退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册府元色)卷1270

贞观三年(629),遣使入贡。上曰:“昔人谓仰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资治通鉴》卷193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边疆经略的成败得失,治边思想能否符合时代潮流,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我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据材料概括唐朝边治理的主要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边治理的认识。

【考点】
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秣褐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韩羁、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分析民族交融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四年,“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于是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处置突厥来降的大辩论。

“弃”之塞外

“受”之塞内

“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魏征)

“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温彦博)

“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况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变生,犯我王略”(窦静)

“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朝士)

——摘编自韩宏韬《王者无外:论唐太宗的华夷观念》

材料二   在击破车鼻可汗之后,“突厥尽为封疆之臣,于是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单于都护领狼山、云中、桑乾三都督、苏农等一十四州;瀚海都护领瀚海、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贺兰等八州,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唐高宗东行封禅泰山时,狼山都督葛逻禄社利等三十多位首领随行护驾,高宗还在封禅纪念碑上刻下了他们的名字。永徽之后的三十年间,北方边境一直相安无事。

——摘编自《旧唐书》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这场辩论中“弃”之塞外和“受”之塞内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高宗处理东突厥问题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