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18世纪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对比简表

类别

中国

西欧

思想主张

“人人皆可以为圣”“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

“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

文艺作品特征

历史题材、市井风俗、独抒性灵、赋到沧桑

古典主义、抨击贵族和教会、带有启蒙色彩的文学和艺术

文学、艺术代表作

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西游记》等。

绘画:(明)徐渭《牡丹蕉石图》、朱郄《荷花水乌图》、(清)郑板桥《墨兰图》等。

小说: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卢梭《爱弥儿》

绘画:大卫《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进行中西对比,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考点】
启蒙运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论述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西方形象演变的认识。
论述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