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脱胎于察举但又对其进行了革新:察举制的中心环节是地方官员举荐贤才给中央予以任用,而科举制则是中央通过考试进行选官,考生“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相较于察举制以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作为选官标准,科举却以考试成绩选官,显得更为客观……这样的改变极大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在全国扩大了统治网,唐太宗喜言“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代以文立国,重视科举考试,在继承隋唐科举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首先,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录取人数也明显增多,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为115人,达到唐代年录取人数的四倍之多,因此宋代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浓厚风气。其次,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宋代采取锁院、糊名、誊录等一系列举措防范作弊,使考试的程序更加规范、严密。此外,宋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更加务实,有利于为国家选拔大批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解决当时的社会积弊问题。最后宋代统治者还规定任何人在考试及第之后只能成为天子门生,将科举考试取士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扩大了统治基础,这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的一大体现。
——摘编自张希娟、景利国《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