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宽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引自《韩非子》

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文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材料:计然,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的谋臣,是当时倡导贸易理论的著名人物。他认为农业年成的好坏跟岁星运行一样有规律,每十二年中,六年是丰年、六年是荒年,其中一年是大饥荒。在经济理论上,计然认为“时断则循,智断则备”(《史记•货殖列传》),即对天时变化的规律能够作出判断,就必须遵循;智慧能够依据客观规律对商情作出判断,就该预作储备。他主张当某些物资货源充足而价格便宜时,预先大量储备,待市场上货源匮乏而价格上涨时抛售。他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史记•货殖列传》)这种“待乏”的贸易原则,在货源充足时收储,货源匮乏时出售,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计然根据这一“待乏”贸易原则制定了一整套经商方法,他称之为“积著之理”,包括:一、储藏的货物须妥为保藏勿使损坏,叫做“务完物”。二、收购和出售商品必须掌握适当时机,不能错过机会。三、商品和资金都必须周转迅速。计然认为它不仅适用于商人,也还适用于当时各国政府。国家设立官市,在粮价贱时收购粮食,售出牲畜及其他货物;在粮价贵时出售粮食,收买田宅、牛马,积聚货物,这样既可以稳定粮价,国家又可以获利十倍。(《越绝书•计倪内经》)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计然的主要思想。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计然的思想。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