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民族在文明交往、制度创新、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交往篇】

材料一: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制度创新篇】

材料二: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三: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12年前的预测错误,重新评价了香港,……香港可以继续繁荣昌盛。

【维护和平篇】

材料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历史教师王老师在看这方面的书籍时,读到了一段关于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对某次战役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材料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如图):“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翦伯赞为什么称他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的时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美国《财富》杂志对香港评价的转变,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国共产党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 史沫特莱所指的这一战役提高了人民军队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次战役的名称。
(6)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万隆会议的性质是什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哪一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考点】
秦灭六国;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张骞的历史贡献; 百团大战; “一国两制”; 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食物名称,是全球化贸易的一个缩影。九年级某校历史社团以“外来食物的名称”为主题,进行了一次项目式学习,邀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感知生活现象】

同学们搜集和整理了生活中一些外国的外来食物名称及传入时间,列成下表。

——摘编自陈朝鲜《从中国常见农作物的汉语别名看其产地及输入》等 

任务二【探究历史原因】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任务三【管窥历史影响】

材料:由东南亚引种到中国的甘薯(也称番薯),400余年来,对中国山地和瘠土的利用,对杂粮种植的多样化,起了极深刻的影响。甘著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食物构成,缓解了其后出现的人口增长与粮食不足的矛盾,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任务四【思悟历史启示】

材料:日本以“唐”开头的食物,大都是通过中日贸易和交流传到日本的。如唐黍(玉米)、唐菜(菠菜)、唐辛子(辣椒)、唐瓜(黄瓜).日本还有一些食物是以“荷兰”开头的,比如荷兰草莓、荷兰白菜、荷兰芦笋、荷兰芹菜等,这些大多是江户时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贸易中带到日本的。同一样食物的不同叫法,也可看出贸易和文化传播的路线。比如,玉米在法国南部被称为“西班牙小麦”,到了意大利,德国、荷兰则变成了“土耳其小麦”;在北非和印度,玉米叫作“麦加小麦”,非洲很多地方还叫它“埃及高粱”。从这些称呼的变化,不难看出玉米是通过何种路径蔓延至全世界的。

——岑嵘《藏在食物名称里的贸易史》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2) 联系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和图2所代表的历史事件与任务一表格中哪一系列名称有直接关联?并简述其联系.
(3) 根据材料,概括甘薯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
(4) 本项目式学习完成后,该历史社团将举行一次交流分享会,谈谈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收获与启示,请你写一份简要的分享会发言稿。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