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探究是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某科普小组利用蝌蚪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组别

实验对象

加入物质

实验条件

预期现象

同期孵化、生长发育相似的蝌蚪各10只

不做处理

1000mL池塘水

等量食物、适量甲状腺激素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提早发育成小青蛙

切除甲状腺

1000mL自来水

等量食物

发育停止

不做处理

1000mL池塘水

等量食物

发育正常

(1) 你认为乙、丙能否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并阐明理由
(2) 某山区水塘里出现类似乙装置的预期实验现象--巨型蝌蚪,科普小组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推测,该地区婴幼儿易患
(3) 若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科普小组通过分析甲、丙两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科普小组想进一步探究“胰岛素对小狗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如果采用饲喂胰岛素的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
【考点】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资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观察到蚯蚓通常以落叶为食,那么蚯蚓喜欢取食“未分解的落叶”还是“半分解的落叶”呢?他们围绕这个问题在4——5月间开展了相关的探究。

作出假设:蚯蚓喜欢取食未分解的落叶。

(1) 实施实验

①选择3种树叶进行“未分解”和“半分解”处理,分别编号1和2。

②为防止土壤中其他生物干扰实验,实验前要对土壤进行处理(填选项)

A.低温冷冻               B.高温加热                 C.温水浇灌                 D.阳光照射

③取等质量的同种土壤连同步骤①处理过的树叶,一起放入材质和规格相同的花盆中。

   

④每个花盆都放入数量相等、生活力相同的蚯蚓进行饲养。

⑤经过一段时间后,从土壤中分离出“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树叶,称量其减少的量,经计算得出如下数据: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分解程度

A枇杷叶

B杨树叶

C马尾松

1号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2号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2) 该探究的实验变量是
(3) 下列措施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的有(  )(多选) A. 用等质量的同种土壤 B. 利用材质和规格相同的花盆 C. 花盆放入数量相等、生活力相同的蚯蚓 D. 在4——5月间进行实验
(4) 分析表中数据,蚯蚓对半分解叶的取食量,(填“高于”或“低于”)未分解叶。
(5) 反思探究过程,选取3种不同植物落叶的原因是(  ) A. 使结论更具科学性 B. 利于求平均值 C. 为了控制实验变量 D. 为了形成对照实验
资料分析题 普通
3. 泡菜是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腌制食品。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若干种新鲜的蔬菜、花椒、生姜、辣椒、泡菜坛、食盐、清水等材料用具制作了泡菜,方法步骤如下:

①先将泡菜坛清洗干净,再用开水冲洗几遍,晾干备用。

②将适量的花椒、姜片和辣椒等调味料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冷却后备用。

③洗净新鲜的蔬菜,沥干水分,切成条状,放入泡菜坛。放入蔬菜的同时,撒入适量食盐。然后,将冷却的调味料汁注入容器中,没过蔬菜即可。

④盖上坛盖,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将泡菜坛放在阴凉处。请分析回答:

(1) 在①和②中,多次用开水冲洗泡菜坛、煮沸加了调味料的清水,进行这些操作的目的是。在④中,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的目的是
(2) 泡菜坛内有来自空气中悬浮的或是附着在蔬菜上的,这种微生物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将蔬菜中的有机物转化为使蔬菜变成有酸味的泡菜。
(3) 在制作泡菜时,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探究了“盐水浓度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下表是实验数据(注: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具有致癌性)。

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发酵温度:15℃单位:mg/kg)

             发酵天数

盐水浓度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1号坛4%

1.6

3.2

3.8

3.5

3.4

3.2

2号坛6%

1.2

5.5

4.0

1.8

1.2

1.2

3号坛8%

0.5

2.0

1.8

1.6

1.5

1.2

①由实验数据可知,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多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②本实验中除不同、蔬菜和调味料的品种、重量、处理方法等都要相同。

资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