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 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3) 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考点】
新文化运动; 近代科学的兴起; 启蒙运动; 美国1787年宪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中国现代报纸发端于19世纪初,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早期西方传教士的努力,报刊是作为传播知识和传教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来出版的。如,1854年创办于宁波的《中外新报》,由美国传教士麦高恩任主编,内容分为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类;1874年创办于上海的《万国公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大量介绍了世界时势、自然科学技术等。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这个时期出现三次国人办报高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它们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与认识越来越激进。如,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后在l898年改名为《时务官报》,宣传维新主张;1905年革命派创办于东京的《民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首次提出“三民主义”的主张;先后在1915年和1919年由陈独秀和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青年杂志》与《新潮》,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摘编自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

材料三   1950年1月,新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对外宣传刊物《人民中国》由国际新闻局创办1952年1月,另一份对外刊物——《中国建设》正式创刊,它以国家副主席宋庆龄领导的社会团体——中国福利会的名义出版和发行,对外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身份。前者以刊发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声明为主要职责,后者加强民间视角与文化特色,强调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科学界的李四光、戏剧界的梅兰芳和宗教界的赵朴初等文化名人都曾供稿。

——摘编自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报刊业发生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宣传刊物的创办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对外宣传刊物的国际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