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鹿城盛开三角梅

杜卫东

①走出海南三亚凤凰机场出港口,我们齐整地把几个行李箱放在路边。

②一辆广汽埃安像一条银鱼,“哧溜”,从车流中驶来。车窗摇下,一个平头发型的青年核实了我们的身份后,跳下车,身轻如燕。我感慨:“你真厉害,一眼就能认出要接的客人?”他笑了,说:“‘候鸟族’有特点啊,辨识度高。”说着,提起路旁的行李,一件件放进后备箱,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③小伙子人不错,一般的网约车司机不会抢着帮乘客搬行李。他若不上手,这几个大行李箱还真够我们忙一阵子的。

车驶入主路,路两旁如画一般的风景,在车窗外渐次展开,路边的三角梅正热烈地盛开着,是那么鲜艳、动人。

⑤一路闲聊中,我们得知,他是陕西人,在北京顺义当过几年兵,退伍后来到三亚闯世界。先是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后来,专职做了网约车司机。看得出,在部队,他得到过很好的锻炼,说话不紧不慢,很有气场。红灯亮了,小伙子踩下刹车,扭过头,笑着说:“你问干这行累不累?累呀。不过,累点没什么。我才三十出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也就才翻了少一半,远没到精彩的部分呢!”

⑥乐观是青春的鸽哨,它和憧憬连在一起,总是伴随着蓝天与白云。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笑问:“哎,你怎么断定出我们是‘候鸟族’?”

小伙子嘿嘿一笑,神色中闪过一丝狡黠,说:“这不难判断呀。特定的时间段,飞到三亚来,入住的是‘候鸟’集中的小区。”我接着问:“你说‘候鸟族’有特点,是什么特点?”小伙子握着方向盘,头也不回地回答:“头发白,穿衣多,箱子大。当然,如果加上米色礼帽和拐杖,就更容易识别了。说实话,接你们这种行动自如的老人比较省事,看准了就可以;如果遇到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我会在出港口等候,一直搀扶着到停车场。”

⑧“那,要另外加收费用吗?”妻子问。

⑨“哪能啊”小伙子语含惊诧,“举手之劳,还要收费?”

⑩一句话,顿时让我对小伙子更加刮目相看,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不少。我忽然想起,在首都机场出示退役军人优待证,可以优先登机,便问他是否办理了。小伙子点点头,说:“办了,不过从来没用过。”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他办了,是因为珍惜;他不用,同样是因为珍惜。

⑪正聊着,妻子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条路你好像很熟,一直没看你用导航。”

⑫小伙子莞尔一笑,说:“太熟了,前两年,我还是你们这个小区的租户呢。”

⑬妻子像是一下子想起了什么,有些激动:“啊,我是不是见过你呀?好像有点面熟。”

⑭小伙子回过头来,高深莫测地眨眨眼,说:“嗯,有可能。”

⑮“对了!前两年,你是不是一到周六下午,就在小区门口挂一块‘免费理发’的纸牌,高龄老人还提供上门服务?”妻子问。

⑯小伙子点点头,没有否认。

⑰妻子更激动了,双眸有了神采,继续问道:“听邻居说,八十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你还留下电话,免费提供买菜、就医服务?”

⑱小伙子一笑,语气平和地说:“我是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群众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冲在前面。”“不过,”他下意识摇摇头,吐出一口气,说,“也有人质疑我,说我肯定有个人企图,不然,怎么会干得这么起劲?我听了,一笑了之。我问心无愧,对得起曾经穿过的军装。”说这话时,小伙子挺直身板,嘴角上扬,表情中有一种明显的不屑。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有过从军的经历,生命就是一块淬过火的钢。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情动于衷、发乎于心,像清澈的湖水,即便被泥沙侵袭、经过沉淀和自滤,仍会坚守自己原有的明澈。

⑲车行平稳。路旁盛开的三角梅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小伙子告诉我们,三角梅是三亚的市花,只要有适宜的阳光,它可以一年四季把城市点缀得生机盎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天被涂上一层金黄,远处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几艘游轮正在入港。有余晖照进车厢,洒在他身上,侧面看上去,有一种庄重的美。

⑳我想,城市也是有魂的。城市的魂,呈现在一座城市的日常表情中。而这日常表情,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构成。他们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也守护着心中的美好与未来。

(《人民日报》2024年03月22日第20版,有删改)

(1) 第⑱段中小伙子说“我是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群众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冲在前面。”文中哪些事可以看出小伙子的言行一致?
(2)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小伙子嘿嘿一笑,神色中闪过一丝狡黠 , 说:“这不难判断呀。特定的时间段,飞到三亚来,入住的是‘候鸟’集中的小区。”(结合原文,说说你对“狡黠”一词的理解。)

②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情动于衷,发乎于心,像清澈的湖水,即便被泥沙侵袭,经过沉淀和自滤,仍会坚守自己原有的明澈。(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 选文两处写到路旁的 “三角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文章中的小伙子想请你在你的朋友圈里帮忙推荐鹿城海南,助力本地旅游发展。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主题,以文章中“我”的视角,写一段推荐的话语。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小说;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①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更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审美风尚上的表现。解读“国潮”二字,“国”字凸显植根中华沃土,“潮”字则代表社会审美风尚。大到建筑家居,小到一盏灯、一支笔,它们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②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今天的互联网页面、电影海报和各类产品包装设计中,人们可以随时领略汉字之美。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汉字,被设计成“中国风”的代表元素。设计者挖掘中国书法审美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电脑字库对颜体楷书的重新设计,就通过调整间架结构、笔画间距、横竖比例、粗细大小等细节,使其更适合如今的横向阅读和电子显示需要。古老的甲骨文,也成为国潮文创的“资源库”,不仅有甲骨文丝巾、手绘本、T恤衫等实物产品,还有社交软件表情包、“甲骨文名字绘”等互动新媒体产品。

③除了具象的汉字,国潮设计还对传统色彩进行开掘和利用。不少餐具、服装、家居用品甚至电子产品,都巧妙借用了青花瓷色彩之美。还有在光器、丝巾等文创产品中受到青睐的青绿色,蕴含着古代山水绘画的意境。

④令人难忘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深深钤上彤红的中国印。如今“中国红”已成为时尚潮流,无论是服饰,还是挂饰摆件,一抹中国红寓意着端庄、吉祥。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色彩系统分为五种主色、五种间色、三种辅助色,源于对自然四时、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设计体现包容和谐的审美旨趣,因地制宜的匠心和绿色发展理念。

⑤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创新设计后的颐和园哥绣屏风《百乌朝风》图案元素,织染在潮流服饰上,古老的刺绣手艺走进了当代生活:《山海经》里的神话形象登上时装秀场,刺绣、扎染、勾花、光胶印、数码印花,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结合,以瑰丽的想象和约丽的色彩给人审美震撼。不少人发出感叹:“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⑥国潮产品离不开“贴着生活走”的设计理念。不少历经时间淘洗、使用价值和审美风格得到广泛认可的老字号,如今再立潮头。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设计者更加关注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他们运用数字化设计、消费者共创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符号、色彩、外观、功能上进行更精心的设计。人们惊喜地发现,日用产品原来可以这么美!

⑦国潮设计绵延着古老的文化根脉,凝结着中华智慧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充满魅力。国潮设计从“古”走来,承续着中华文脉;国潮设计面貌一“新”,表达着时代风尚。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张明瑟有改动)

【注释】①铃(qián):盖(图章)

(1) 理清①-④段的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2) 品析⑥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请你设计一个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笔袋,从色彩、图案等方面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

霜降往后便入冬

诸荣会

雨、雪、冰、霜本质上都是水——雨是能浅吟低唱的水,雪是会轻飏漫舞的水,冰则是长了骨头的水;唯有霜是水的形而上或形而上的水吧!

书上说,“霜是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表的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及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晶体”, 即霜不是雪,可是,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是很有几分相像的,都可以用“白茫茫”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与修饰。或许正是因为二者间的这份相像,人们便总以为白色的霜与那白色的雪一样,都是趁着漆黑的寒夜,悄悄从天上降下的,“二十四节气”中竟也有了个“霜降”。可事实上,说霜是从天上“降”下的,还不如说是从地上“结”出的或“生”出的更科学。可是乡下人从来不说“结霜”“生霜”,他们常常挂在口头的是:“这柿子,总得要到‘霜降’才会红!”“下霜了,天寒了!”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霜都是从天上“下”下和“降”下的。这样的误会,其实并不只发生在下里巴的农人身上,形而上的诗人们不也一样吗?“月落乌啼霜满天”,“风霜高洁, 水落石出”……这些诗句可都是千古名句!然而,乡下人都知道,北风呼啸的天气,一般都难见着霜的影子,至于“霜满天”,只是诗人根据“雪满天”而想象的吧!因为事实上,霜最多只能“遍地”,从来不曾像雪那样“满天”,也绝不可能“满天”!

霜是水,但霜又不是水;霜与雪有几分像,但霜又不是雪;霜与冰一样冷,但霜又不是冰。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

霜不像雨那样,少了会让地旱人渴,多了会让江河横溢,泛滥成灾;相比之下,霜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霜也不会像雪,虽说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有几分相像,但一个“染”字便注定霜对于一切只能是轻描淡写,无法像雪一样,给大地和江山酣畅淋漓的银装素裹,也给诗人们带来无尽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 干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吹雁雪纷纷”,“胡天八月即飞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霜是永远也不会带给诗人们这样的激情的。霜永远都是无风的夜里悄悄地来,晴朗的早晨太阳一出就迅速地去,来去无声息,去了连痕迹都不会留下多少;霜也不像冰,一身硬骨,明知道自己最终敌不过太阳的光辉,但仍不抵抗到最后不罢休。得了中庸之道的霜永远都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不痛不痒。

得了中庸之道的霜,如得了中庸之道的人一样,虽说它(他)很想讨巧,事实上或许也讨得了不少巧,但是终究失去的更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由水与土养活的“人”,当然既包括下里巴的农人,也包括形而上的诗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无论是对于土地,还是对于作为水的雨、雪、冰们,都曾写过无数歌颂与赞美的诗篇,唯有霜,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常常成了不讨巧的媒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踏霜早行,浮起在心头的自是与踏雪寻梅的雅兴无法相提并论的惆怅;“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时出现在征夫游子眼中的白色霜花,则完全成了撒在他们心头和伤口的盐。

的确,霜真有点像生活中的盐,且这种“像”并不只是外形。盐在生活中看似也可有可无,其作用也不能与五谷相比,没有它似乎也能过,至少不会立即死人,但是少了它,终究会失却生活的滋味。或许也只是因为这点滋味,征夫、游子终又不能忘怀。

忽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场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正在努力背诵着《二十四节气歌》,从外面回家的父亲听到后说:“背它干啥,种田人才要记它!你要好好读书,有出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只软软的又被焐得热乎乎的柿子,“‘霜降’了,这柿子不涩了,好吃得很!快吃!”没想到,就是父亲的这句话,让我一下便永远记住了 “霜降”这个节气,因为此时,我尽管没有看到大自然的“霜降”,却清楚地看到父亲两鬓的霜花。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八十多岁的父亲与母亲在乡下安享着他们的晚年,而今天的我竟已过了父亲当年与我说这话时的年龄,虽然我不曾像父亲那样在故乡种田一辈子, 但是也绝谈不上有多大出息。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至少记住“霜降”时节已是大自然的深秋,在这个节气中,该成熟的都将成熟了,有多少收获都该收获。再往后便是冬天了。

小文的批注:“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⑴说说你对画横线句的理解。

⑵为什么作者说“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呢?

(1) 小文为“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写了一段注释式批注,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小语读到文章最后,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句意有点疑惑,请你帮他解析一下。
(3) 小文读完此文后,忍不住赞叹本文的语言之精妙,他用“典雅秀丽”四个字进行了概括,请你结合小文的概括,对文章第四段进行赏析式批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①细马是邱二爷从江南邱大爷家过继来的。由于听不懂油麻地的方言,无法与同学交流,细马离开学校成为了一位放羊姓,他想回自己在江南的家。他觉得这里不属于他。

    ②就在这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了邱二爷家的好房子。二爷病倒了,一连几天不能吃进去一碗粥。但邱二爷坚持着,有集市时仍去集市掮客。他只想多多的挣钱。他必须给细马留下一幢像样一点的房子。

    ③可是,邱二爷未能等到春天来临,就去世了。临去时,他望着细马,眼睛里只有歉疚与深深的遗憾,因为他终究没有能够给细马留下一幢好房子。

    ④邱二爷走后,邱二妈的脑子也出了毛病,见人便问:“见到我家二爷了吗?我要去找他…”说着,就走了。

    ⑤这天细马放羊,回来见邱二妈不在家,就找到桑桑家,见了桑桑,问:“我妈在你家吗?”桑桑摇了接头:“不在我家。”细马就一路呼唤下去。这天夜里,分外寂静,人们都听到了细马的呼唤声。

    ⑥第二天一早,细马把家里的钥匙给了桑桑母亲。临走时,又对桑桑说:“桑桑,你帮我看一下羊。”就走了。细马一走就是七天。

    ⑦这天傍晚,桑桑正要将羊从草坡上赶回家,看到西边霞光里,走来了细马和邱二妈。

    ⑧听到桑桑的叫声,无数的人都走到路口上来看。邱二妈是被细马搀着走回来的。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⑨([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瘦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令人惊奇的是,邱二妈仍然是一副干净的样子,头发竟一丝不乱

    ⑩后来细马卖掉了所有的羊,在桑桑一家的帮助下,将邱二妈送进县城医院。大约过了两个月,邱二妈的病居然治好了。

    ⑪这天,细马来找桑乔:“桑校长,你们学校还缺不缺课桌?”桑乔说:“缺。”细马说:“想买树吗?”“你要卖树?”“我要卖树。”“多少钱一棵?”“那要论大小。”桑乔笑起来。他觉得眼前这个细马口吻究全是一个大人,但样子又是一个小孩。细马在桑乔这里讨了一个好价钱,卖了十二棵树。还有四棵,他没有卖,说要留着,以后要盖好房子,要做大梁。

    ⑫细马拿了卖树的钱,天天一大早地,就坐到大河边上去。大河里,总有一些卖羊的船行过。(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

    ⑬细马要买羊,要买一群羊。

    ⑭但细马并不着急买。他要仔细打听价钱,仔细观察那些羊,他一定要用最低的价钱买最上等的羊。他很有耐心,这份耐心绝对是大人才有的。

⑮细马居然用了十天的エ夫,才将羊买下,一共五十只。只只白如秋云,绒如棉絮。船主绝对是做了出血的买卖,但他愿意。因为,他一辈子还没有见过如此精明能干的孩子。

    ⑯大平原上,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

    ⑰桑桑读六年级时,细马的羊群就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了。这年秋天,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只留了五只强壮的公羊和二十五只特别能下崽的母羊。然后,他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他发誓,他一定要给妈妈造一幢好房子。

    ⑱桑桑记得,那堆砖头运回来时,是秋后的一个傍晚。砖头码在一块平地上。一色的红砖,高高地码起来,像一堵高大的城墙。邱二妈不停地用手去抚摸这些砖头,仿佛那是一块块金砖。

    ⑲“我要爬到顶上去看看。”细马搬来一架梯子,往上爬去。

    ⑳桑桑看见了细马,仰头问:“细马,你爬上去干什么?”

    ㉑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我看看!”

    ㉒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㉓夕阳正将余晖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余晖与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有删改)

(1) 请阅读全文,在①②处补全与细马相关的故事情节。

寻找妈妈→ ①→卖羊治病→②→卖羊买砖

(2) 任选一句,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疲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3)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人们都“静静地”的原因。

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4) “好房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请说说“好房子”对细马一家分别意味着什么?
(5) 细马和链接材料中的杜小康,他们的成长经历给了你怎样的积极启示?

(链接材料)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