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①细马是邱二爷从江南邱大爷家过继来的。由于听不懂油麻地的方言,无法与同学交流,细马离开学校成为了一位放羊姓,他想回自己在江南的家。他觉得这里不属于他。

    ②就在这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了邱二爷家的好房子。二爷病倒了,一连几天不能吃进去一碗粥。但邱二爷坚持着,有集市时仍去集市掮客。他只想多多的挣钱。他必须给细马留下一幢像样一点的房子。

    ③可是,邱二爷未能等到春天来临,就去世了。临去时,他望着细马,眼睛里只有歉疚与深深的遗憾,因为他终究没有能够给细马留下一幢好房子。

    ④邱二爷走后,邱二妈的脑子也出了毛病,见人便问:“见到我家二爷了吗?我要去找他…”说着,就走了。

    ⑤这天细马放羊,回来见邱二妈不在家,就找到桑桑家,见了桑桑,问:“我妈在你家吗?”桑桑摇了接头:“不在我家。”细马就一路呼唤下去。这天夜里,分外寂静,人们都听到了细马的呼唤声。

    ⑥第二天一早,细马把家里的钥匙给了桑桑母亲。临走时,又对桑桑说:“桑桑,你帮我看一下羊。”就走了。细马一走就是七天。

    ⑦这天傍晚,桑桑正要将羊从草坡上赶回家,看到西边霞光里,走来了细马和邱二妈。

    ⑧听到桑桑的叫声,无数的人都走到路口上来看。邱二妈是被细马搀着走回来的。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⑨([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瘦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令人惊奇的是,邱二妈仍然是一副干净的样子,头发竟一丝不乱

    ⑩后来细马卖掉了所有的羊,在桑桑一家的帮助下,将邱二妈送进县城医院。大约过了两个月,邱二妈的病居然治好了。

    ⑪这天,细马来找桑乔:“桑校长,你们学校还缺不缺课桌?”桑乔说:“缺。”细马说:“想买树吗?”“你要卖树?”“我要卖树。”“多少钱一棵?”“那要论大小。”桑乔笑起来。他觉得眼前这个细马口吻究全是一个大人,但样子又是一个小孩。细马在桑乔这里讨了一个好价钱,卖了十二棵树。还有四棵,他没有卖,说要留着,以后要盖好房子,要做大梁。

    ⑫细马拿了卖树的钱,天天一大早地,就坐到大河边上去。大河里,总有一些卖羊的船行过。(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

    ⑬细马要买羊,要买一群羊。

    ⑭但细马并不着急买。他要仔细打听价钱,仔细观察那些羊,他一定要用最低的价钱买最上等的羊。他很有耐心,这份耐心绝对是大人才有的。

⑮细马居然用了十天的エ夫,才将羊买下,一共五十只。只只白如秋云,绒如棉絮。船主绝对是做了出血的买卖,但他愿意。因为,他一辈子还没有见过如此精明能干的孩子。

    ⑯大平原上,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

    ⑰桑桑读六年级时,细马的羊群就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了。这年秋天,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只留了五只强壮的公羊和二十五只特别能下崽的母羊。然后,他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他发誓,他一定要给妈妈造一幢好房子。

    ⑱桑桑记得,那堆砖头运回来时,是秋后的一个傍晚。砖头码在一块平地上。一色的红砖,高高地码起来,像一堵高大的城墙。邱二妈不停地用手去抚摸这些砖头,仿佛那是一块块金砖。

    ⑲“我要爬到顶上去看看。”细马搬来一架梯子,往上爬去。

    ⑳桑桑看见了细马,仰头问:“细马,你爬上去干什么?”

    ㉑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我看看!”

    ㉒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㉓夕阳正将余晖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余晖与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有删改)

(1) 请阅读全文,在①②处补全与细马相关的故事情节。

寻找妈妈→ ①→卖羊治病→②→卖羊买砖

(2) 任选一句,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疲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3)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人们都“静静地”的原因。

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4) “好房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请说说“好房子”对细马一家分别意味着什么?
(5) 细马和链接材料中的杜小康,他们的成长经历给了你怎样的积极启示?

(链接材料)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①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更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审美风尚上的表现。解读“国潮”二字,“国”字凸显植根中华沃土,“潮”字则代表社会审美风尚。大到建筑家居,小到一盏灯、一支笔,它们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②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今天的互联网页面、电影海报和各类产品包装设计中,人们可以随时领略汉字之美。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汉字,被设计成“中国风”的代表元素。设计者挖掘中国书法审美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电脑字库对颜体楷书的重新设计,就通过调整间架结构、笔画间距、横竖比例、粗细大小等细节,使其更适合如今的横向阅读和电子显示需要。古老的甲骨文,也成为国潮文创的“资源库”,不仅有甲骨文丝巾、手绘本、T恤衫等实物产品,还有社交软件表情包、“甲骨文名字绘”等互动新媒体产品。

③除了具象的汉字,国潮设计还对传统色彩进行开掘和利用。不少餐具、服装、家居用品甚至电子产品,都巧妙借用了青花瓷色彩之美。还有在光器、丝巾等文创产品中受到青睐的青绿色,蕴含着古代山水绘画的意境。

④令人难忘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深深钤上彤红的中国印。如今“中国红”已成为时尚潮流,无论是服饰,还是挂饰摆件,一抹中国红寓意着端庄、吉祥。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色彩系统分为五种主色、五种间色、三种辅助色,源于对自然四时、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设计体现包容和谐的审美旨趣,因地制宜的匠心和绿色发展理念。

⑤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创新设计后的颐和园哥绣屏风《百乌朝风》图案元素,织染在潮流服饰上,古老的刺绣手艺走进了当代生活:《山海经》里的神话形象登上时装秀场,刺绣、扎染、勾花、光胶印、数码印花,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结合,以瑰丽的想象和约丽的色彩给人审美震撼。不少人发出感叹:“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⑥国潮产品离不开“贴着生活走”的设计理念。不少历经时间淘洗、使用价值和审美风格得到广泛认可的老字号,如今再立潮头。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设计者更加关注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他们运用数字化设计、消费者共创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符号、色彩、外观、功能上进行更精心的设计。人们惊喜地发现,日用产品原来可以这么美!

⑦国潮设计绵延着古老的文化根脉,凝结着中华智慧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充满魅力。国潮设计从“古”走来,承续着中华文脉;国潮设计面貌一“新”,表达着时代风尚。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张明瑟有改动)

【注释】①铃(qián):盖(图章)

(1) 理清①-④段的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2) 品析⑥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请你设计一个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笔袋,从色彩、图案等方面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

霜降往后便入冬

诸荣会

雨、雪、冰、霜本质上都是水——雨是能浅吟低唱的水,雪是会轻飏漫舞的水,冰则是长了骨头的水;唯有霜是水的形而上或形而上的水吧!

书上说,“霜是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表的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及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晶体”, 即霜不是雪,可是,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是很有几分相像的,都可以用“白茫茫”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与修饰。或许正是因为二者间的这份相像,人们便总以为白色的霜与那白色的雪一样,都是趁着漆黑的寒夜,悄悄从天上降下的,“二十四节气”中竟也有了个“霜降”。可事实上,说霜是从天上“降”下的,还不如说是从地上“结”出的或“生”出的更科学。可是乡下人从来不说“结霜”“生霜”,他们常常挂在口头的是:“这柿子,总得要到‘霜降’才会红!”“下霜了,天寒了!”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霜都是从天上“下”下和“降”下的。这样的误会,其实并不只发生在下里巴的农人身上,形而上的诗人们不也一样吗?“月落乌啼霜满天”,“风霜高洁, 水落石出”……这些诗句可都是千古名句!然而,乡下人都知道,北风呼啸的天气,一般都难见着霜的影子,至于“霜满天”,只是诗人根据“雪满天”而想象的吧!因为事实上,霜最多只能“遍地”,从来不曾像雪那样“满天”,也绝不可能“满天”!

霜是水,但霜又不是水;霜与雪有几分像,但霜又不是雪;霜与冰一样冷,但霜又不是冰。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

霜不像雨那样,少了会让地旱人渴,多了会让江河横溢,泛滥成灾;相比之下,霜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霜也不会像雪,虽说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有几分相像,但一个“染”字便注定霜对于一切只能是轻描淡写,无法像雪一样,给大地和江山酣畅淋漓的银装素裹,也给诗人们带来无尽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 干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吹雁雪纷纷”,“胡天八月即飞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霜是永远也不会带给诗人们这样的激情的。霜永远都是无风的夜里悄悄地来,晴朗的早晨太阳一出就迅速地去,来去无声息,去了连痕迹都不会留下多少;霜也不像冰,一身硬骨,明知道自己最终敌不过太阳的光辉,但仍不抵抗到最后不罢休。得了中庸之道的霜永远都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不痛不痒。

得了中庸之道的霜,如得了中庸之道的人一样,虽说它(他)很想讨巧,事实上或许也讨得了不少巧,但是终究失去的更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由水与土养活的“人”,当然既包括下里巴的农人,也包括形而上的诗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无论是对于土地,还是对于作为水的雨、雪、冰们,都曾写过无数歌颂与赞美的诗篇,唯有霜,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常常成了不讨巧的媒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踏霜早行,浮起在心头的自是与踏雪寻梅的雅兴无法相提并论的惆怅;“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时出现在征夫游子眼中的白色霜花,则完全成了撒在他们心头和伤口的盐。

的确,霜真有点像生活中的盐,且这种“像”并不只是外形。盐在生活中看似也可有可无,其作用也不能与五谷相比,没有它似乎也能过,至少不会立即死人,但是少了它,终究会失却生活的滋味。或许也只是因为这点滋味,征夫、游子终又不能忘怀。

忽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场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正在努力背诵着《二十四节气歌》,从外面回家的父亲听到后说:“背它干啥,种田人才要记它!你要好好读书,有出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只软软的又被焐得热乎乎的柿子,“‘霜降’了,这柿子不涩了,好吃得很!快吃!”没想到,就是父亲的这句话,让我一下便永远记住了 “霜降”这个节气,因为此时,我尽管没有看到大自然的“霜降”,却清楚地看到父亲两鬓的霜花。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八十多岁的父亲与母亲在乡下安享着他们的晚年,而今天的我竟已过了父亲当年与我说这话时的年龄,虽然我不曾像父亲那样在故乡种田一辈子, 但是也绝谈不上有多大出息。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至少记住“霜降”时节已是大自然的深秋,在这个节气中,该成熟的都将成熟了,有多少收获都该收获。再往后便是冬天了。

小文的批注:“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⑴说说你对画横线句的理解。

⑵为什么作者说“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呢?

(1) 小文为“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写了一段注释式批注,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小语读到文章最后,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句意有点疑惑,请你帮他解析一下。
(3) 小文读完此文后,忍不住赞叹本文的语言之精妙,他用“典雅秀丽”四个字进行了概括,请你结合小文的概括,对文章第四段进行赏析式批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谁敢动我的杨树

蔡楠

①白杨树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②白杨树的腿有毛病。医生说他得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且双腿开始发生溃疡,需要截肢。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养活妻儿呢!白杨树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③其实,白杨树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找药,希望民间土法能够治好他的腿。但是奇迹并没有垂青白杨树,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④白杨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多万的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的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回家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白杨树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嘛给自己喝假药?

⑤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只有干活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⑥白杨树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箱。他就滚动着这个特殊的轮椅出现在了大街小巷,出现在了高速公路两侧。他开始捡垃圾。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古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利局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速生杨,承包费照交!

⑦村里和他签了合同。白杨树就在苗圃场订购了树苗,带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他摸着那肉,愣了一下神,然后就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白杨树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堤坡上都是胶泥土,坚硬得很。手又不能像脚似的那样去踩锹,他就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刨。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白杨树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流到了嘴里,牙碜的不行;流到了地上,砸在新挖出来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⑧坑挖好了,白杨树种上了第一棵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古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咯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白杨树也觉得自己真正的从棺材里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⑨白杨树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8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锹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成了他的家,也成了他的乐园。那里变成了一片白杨树林。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水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白杨树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⑩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他换钱了!白杨树把轮椅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3000多棵树,最小的也值100块呢!

⑪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钱。可孩子们,现在我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你们没看出来这古洋河、这鱼儿,还有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⑫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伐队绕过白杨树,向树林深处走去。白杨树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削下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

⑬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白杨树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

(选自《芒种》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 通读全文,用精炼的语言在(1)(2)处补全小说的主要情节。

腿病截肢→绝望自杀→捡废品包堤→① →种白杨树→②

(2) 作者给主人公取名“白杨树”,有什么用意?
(3) 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 小说中人物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外显与心灵的投射,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第⑩⑪段中两个加点“转”字分别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心理。

①白杨树把轮椅过去

②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过来

(5) 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