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年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共 12 题 ; 11人浏览 ; 中考阶段
2024-07-31
一、(共5题,共15分)
二、(共1题,共11分)
6. 阅读

苏武牧羊

①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③,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②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③武既至海上,廪食⑤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有删减)

【注释】①受辞:听取供词。②惠:人名,指常惠。③煴火:微火。④羝:公羊。⑤廪食:配给的粮食。

(1) 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欲因此时武降:投降(降服) B. 单于白:报告,禀告 C. 武幽:囚禁 D. 当相坐:获罪,定罪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B.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C.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D.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 关于文章内容和写法,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忠贞爱国的形象,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律知武终不可胁”,“十年持汉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处可以看出。 B. 卫律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一是威吓,二是利诱,三是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便进而逼迫说:“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 C. 作者在塑造苏武的形象时,使用了鲜明的对比,选文第②段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D. 选文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4)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女为人臣子,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文言文阅读 普通
三、(共2题,共15分)
四、(共1题,共15分)
9.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新成果在“云”上集中展示,让人大开眼界。某班将开展以“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有同学用AI制作了一幅漫画:

【材料二】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广阔,从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全面推广应用了“健康码”。小小的“健康码”看似简单,背后的技术支撑系统却十分庞大。每天百万级数量的“亮码”,均基于人工智能科技手段的支撑。有了“健康码”,精准分类防控得以实现,我国城市管理得以科学有序地运转起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观看手机中的天气预测。在天气预测中,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手机的GPRS系统,定位到用户所处的位置,再利用科学算法,对覆盖全国的雷达图进行数据分析来预测天气。这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所在地的天气走势,收到的天气预报能精准到分钟和所在街道。

【材料三】人工智能在车联网的运用将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比如,外出购物时,车主启动汽车后,将同步开启车载智能系统,车主只需要告知系统所需要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汽车的智能系统将根据出行路线、交通路况、目的地的评价情况,自动推荐最合适的消费场所。

【材料四】科技前行,经典不忘。为了消除同学们对经典的隔阂,初三(一)班同学开展 “讲西游故事”活动。下面是李红同学读完《西游记》后写给吴承恩笔下妖怪的小诗:

妖怪:甲--金鱼精   乙--黑熊怪   丙--黄风怪丁-- 青毛狮子精

小诗:Ⅰ--坐骑领佛旨,摇身变国王。王魂求僧助,文殊来帮忙。

Ⅱ--冰冻通天河,一心摄圣僧。唐僧吃不得,竹篮显神通。

Ⅲ--老鼠有道行,偷得清油来。岭上大逞凶,自有灵吉收。

Ⅳ--袈裟是至宝,贪念起一心。观音化凌虚,收服来守山。

(1) 请用简洁的语言简要概括材料一漫画的寓意。
(2) 请结合以上相关材料,探究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请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开头分点作答
(3) 根据原著妖怪出现的顺序及情节,连线正确的一项是( )

综合性学习 普通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9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过村庄

胡启涌

①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窣,叶子窸窣。

②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③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④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⑤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

⑦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石缝中生长着坠盆莲和金边吊兰,缀有水珠,透明喜人。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南瓜上有几个小洞,走近探看,里面的瓜子和瓜瓤早被松鼠和鸟儿啄去,只剩下一个个空壳,写意地悬挂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噗”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的檁条间找到舒惬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的“挂”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

⑧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

⑨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日版)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写“步履窸窣”,暗含了“我”走向村庄时的孤独;“叶子窸窣”则写出了村庄的冷寂与落寞。 B. “我无数次走过这里”并“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从中可看出“我”对村庄的熟悉与眷恋。 C. 人们离开之后“很少回来”,既点明了村庄安静的原因,也表达了作者对村民离开村庄这一行为的不满。 D. 作者引用沈从文的话作为结尾,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2) 文章第④自然段有何作用。
(3) 文中画线部分,使用多个以“一”开头的数量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4)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的感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不一样的科学家 一样的科学精神

余姝满

①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在录制节目时,脚上穿了一双因为老化而不断掉渣的鞋子。王院士自嘲出了“洋相”,但现场主持人和观众却被深深感动了。一双掉渣的鞋子,一个真实自然的回应,这些小细节展现了科学家本真的一面:朴素简约的生活,心无旁骛的专注。

②在公众看来,科学家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群体。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上前台展现风采,我们看到了更加鲜活、更加多元立体的科学家形象。有的科学家是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出圈,如“布衣院士”卢永根、“布鞋院士”李小文,满足了人们对于“扫地僧”式“大佬”的想象;有的科学家致力于网络科普,迅速“火出圈”,如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在B站更新了100多条火山相关的视频,网友在弹幕区里叫他“火山爷爷”;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风趣幽默地讲解海洋科学知识,“情深似海,海有多深?”“深海压强那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深海生物压扁?”这位87岁的老院士也有另一个身份“百大UP主”,在B站有近172万粉丝。汪品先院士表示,科学走红是好的,“我不愿意去走红地毯,但是我愿意做科普”。

③这些老科学家,数十年来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有的迈入耄耋之年,仍在积极利用新的平台来进行科普工作,用新的技术去传播知识。科学家从来就不是一种被固化的形象,虽然他们攻坚克难的领域在普通人眼中是“庙堂之高”,但他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并不是“江湖之远”。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个性、喜好、朋友圈、生活圈,他们是生动鲜明的个体,或能言善辩,或幽默风趣,或有些许“另类”,透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科学家,他们成为真实的、“接地气”的存在,让公众更全面、更深入地走近科学,了解科学。

④弘扬科学家精神,鲜活的载体莫过于一个个科学家。不管科学家有着怎样的自身特点、行事风格,他们的精神内核,都指向共同的科学家精神。从钱学森、李四光、郭永怀,到屠呦呦、南仁东、袁隆平、黄大年等,一代代科学家身上,都凝聚着创新、严谨、求实、奋进的精神特质。这是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对科学的共同追求,他们扎根于不同科研领域,却都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与执着,一步步攀登科学高峰,让科学家群体的光芒更加耀眼、底蕴更加深厚。

⑤科学家精神,不抽象、不空洞,是具体的、实在的,标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精神宝藏。科学的种子不会生长在“真空地带”,科普的土壤越肥沃,公众对科学的认识越全面、越多元,就越容易搭建起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桥梁。在全社会共同培育下,科学家精神才能更好地拔节生长,引领更多人走进科学的大门。

(选自2023年12月12日《湖北日报》)

(1) 下列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不一样”指科学家形象是多元的,自身特点、行事风格不同,扎根的科研领域不同。 B. “不一样”指科学家是生动鲜明的个体,他们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和普通人不一样。 C. “一样”指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对科学有共同追求,他们的精神内核的指向都是相同的。 D. “一样”指一代代的大批中国科学家身上凝聚着创新、严谨、求实、奋进的精神特质。
(2) 通读全文,说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
(3)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科学家幸福观的理解。

【链接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王志珍说:“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和妻子晚年时将88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