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共 8 题 ; 5人浏览 ; 高一上学期
2024-03-27
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30分)
1.现代文阅读Ⅰ

年年缅怀李冰,为的是传承先圣的精神,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都江堰水利事业的发展。

自古迄今,在都江堰的保护、管理和发展上,不少人物都以李冰精神自励,为民造福。当今,我们战斗在都江堰水利事业上的同仁们,也个个争当现代的李冰,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新发展,为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李冰精神是什么?我以为:

第一点,____。李冰为秦国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当时蜀郡函需发展经济,使社会稳定;亟需增加物资,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治水,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治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是面临的要务。李冰领导众人“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冰又通笮,通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会”;“又导洛通山洛水……经什邡、郫、别江、会新都大渡”;又导绵水,凿平溷崖;开稻田,修二江七桥,穿盐井及跛池等,做了大量实事,政绩煌煌。

第二点,____。治水导河,必须分清“高卑之宜”,然后“趋自然之势”。考察至岷江上游的湔氏县天彭阙,这是知地理;“辟沫水之害”,也得知四季、气候引起的水量变化,何时为害,为害时洪水量的多少与洪涝现象的具体情况,这些是知天文。修都江堰考虑这些因素是尊重自然。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而“因地制宜”,这是顺应自然,之后李冰恰当地作了工程地址的选点和采取相适应的工程配套设施,达到了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第三点,____。李冰是太守,蜀郡第一高官,但为了各项工程,他身先士卒,亲身前往,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故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于亲自测量考察,李冰方能定出三石人上“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的这两个水位标尺点。

第四点,____。李冰治水兴蜀,没有停留在前人的基础上。李冰将大禹的“东别为淀”和鳖灵的“决玉山”都纳入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李冰继承了前人业绩,但作了更新的更宏大的开拓。都江堰的功能不仅包括防水患,还包括运输、溉田、生利。李冰又对大渡河、洛水、绵远河等河道进行整治,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对蜀郡水利进行全面整治,李冰是历史上第一人,从此,川西水利的基本格局得以形成。李冰的治水,不仅富民兴蜀,而且又与秦朝统一大业紧密相关。兴蜀强国,开发西部,努力开拓创大业,这正是当今我们需要的抱负和精神。

由于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发生了崭新的变化,缔造出“蜀千里沃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春水绕蜀城,江村事事幽”的“天府”“陆海”的农业文明,物阜民丰,文化昌明。

都江堰引流的滑滑春水,滋润出川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都江堰文化。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都江堰文化,首先应是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同时,都江堰是水利工程,都江堰文化也是水文化。

都江堰文化现象,表现在二千多年来人们举办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中。都江堰文化知识,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关的人们活动和经验的总结,主要集结在文化载体中庋藏。如《史记·河渠》《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江水》《四川通志·堤堰》《灌县志·水利》一类的历代史书;如《灌江备考》《都江堰工利病书》一类的专书;如《蜀都赋》《都江堰赋》《都江堰记碑》一类的文人名士的咏叹和题记;如出土的东汉李冰、堰工的石像和明清卧铁一类的考古文物;如二王庙和伏龙观庙宇、塑像、碑刻一类的旅游景点。伏龙观和二王庙,可以说是介绍都江堰文化知识的大众课堂。

都江堰文化,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积极文化、健康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近半个世纪以来,都江堰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属于科技方面的得到了提升,属于社会文化知识方面的获得了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研究者增多,成果丰硕。《都江堰志》出版发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果。

当前,正在编纂的《都江堰大词典》,将都江堰的文化知识加以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更准确地总结,并且汲取了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新成果。此部词典,易检索,易阅读,更方便于读者。它的编辑与出版,不仅是都江堰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而且更有利于都江堰的宣传,使之更为广泛地走向世界。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工程不仅有独特的体系,其所产生的文化也自成特色,在讲究知识经济和企业文化的当今,建议设立“都江堰学”。其工程体系、社会效益、文化内涵与它的世界知名度是相匹配的。

都江堰学,可吸收省内外、国内外一切有关水利灌溉的研究成果,集思广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进都江堰文化进一步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李冰精神,总结和研究都江堰文化,推进都江堰水利经济发展,缔造新世纪的都江堰文化。

(摘编自李映发《李冰精神与都江堰文化》)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江堰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不少人物都以修建者李冰为榜样。 B. 李冰是秦国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他带领当地百姓直接参与到秦的统一战争中。 C. 修都江堰考虑地理、天文因素是尊重自然的体现,应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因地制宜。 D. 都江堰的建成具有诸多好处,如富民、兴蜀、强国,缔造了“天府”“陆海”的农业文明。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冰治水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面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的要务。 B. 李冰为各项工程身先士卒,亲身前往,亲自测量、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 C. 李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治水兴蜀,对蜀郡水利进行全面整治,如对大渡河、洛水等河道进行整治。 D. 都江堰文化知识主要集结在一些历代史书、专书、文人名士的咏叹和题记、考古文物、旅游景点等中庋藏。
(3)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撑“都江堰文化现象,表现在二千多年来人们举办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都江堰放水节是当地最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源于后人对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的怀念,后来逐渐演变成对进人春耕生产季节的欢庆。 B. 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以人为本、为普罗大众谋福的民族精神。 C.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造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D. 由于一代代建设者坚持把工程作为开放的系统对待,都江堰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又始终维护着经过时间检验的正确工程理念。
(4)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李冰精神的具体内涵。
(5) 如何才能继续传承与发展都江堰文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未知 普通
2.现代文阅读Ⅱ

我爱喝稀粥

王蒙

①在我的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和河北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人们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按道理是应该喝点汤的,我们河北人也常常喝粥。

②家乡人最常喝的是“黏粥”,即玉米面熬的糊糊。乡亲们称做这种粥为“馇”,他们说“馇锅黏粥”,而不说什么“熬一锅粥”。新下来的玉米,有时候加上红薯,饭后喝上两碗,一可以补足尚未完全充实饱满的胃,二可以提供进餐时需要摄入的水分,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为一顿饭收收尾,做做总结,把嘴里的咸、腥、油腻、酸、辣味去一去,为一顿饭打上个句号。

③喝稀粥的时候一般总要就一点老腌萝卜之类的咸菜。咸菜与稀粥是互相提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这一点无须多说。吃惯了这种搭配,即使吃白米粥、糯米粥、牛奶麦片粥、燕窝粥、海鲜粥,如我后来有幸吃过的那样,也常常不能忘情于老腌萝卜、云南大头菜或者四川榨菜,还有天源酱园、六必居、保定“春不老”的名牌特制酱菜。咸菜也是不断发展丰富提高的,常吃稀粥咸菜也罢,食者是完全用不着气馁的。

④也有属于甜点性质的粥:赤豆汤,八宝莲子粥,板栗、杏仁、花生做的羹食等等。就不就咸菜,则无一定之规了。

⑤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米粥还是一种药,能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神止惊、防风败火、寡欲清心。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不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

⑥另一种最常喝的粥就是“黏粥”了。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吸吮着玉米面熬的稠稠乎乎、热热烫烫的黏粥,真有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踏实清明。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玉米粥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乡土意识、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此话不假,笔者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有过一天只喝两顿粥的经验,玉米粥拼命喝,喝得肚子里咣里咣当,喝得两眼发直。正因为如此,笔者才由衷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繁荣经济、人民生活提高等有目共睹的伟大成绩。同时,玉米食品又是和营养学、现代化、生活选择的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那个一些小子认为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的美国,炸玉米片、崩玉米花都是深受欢迎的大众食品,少量的玉米糊糊也可以作为配菜与主菜一道上台盘,为西式大菜增色添香。近年来,国内的玉米方便改良食品也方兴未艾。呜呼,吾乡之玉米粥也,且莫以其廉价简陋而弃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的生命力还远大着呢!

⑦至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薏仁米以及其他等等,均融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说下大天来,我们十多亿人口中的八九亿是在农村呀,忘了这一点可就是忘了本喽。

⑧闽粤膳食中有一批很高级的粥,内置肉糜、海鲜、变蛋乃至燕窝鱼翅,食之生富贵感营养感多味感南国感,食之如接触一位戴满首饰的贵妇,心向往之赞之叹之而终不觉亲近。这大概反映了我土包子的那一面吧。

⑨当然,不是说稀粥至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我们的餐桌上理应增添许多新鲜的、富有营养的饮食,饮食习惯上的保守是不足取的。其实讲到吃东西,我是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包括各种东洋西洋土著乃至特异食品。这一点使我深觉自豪,这一点使我时而自吹自擂:鄙人口味,就是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嘛。我喜欢尝试新经验,包括吃喝,这样,活得不是更有滋味吗?对身体健康不是更有利吗?

⑩但是,我对稀粥咸菜似乎仍然有特殊的感情。当连续的宴请使肠胃不胜负担的时候,当过多的海鲜使我这个北方人嘴上长泡、身上起荨麻疹的时候,当一种特异的饮食失去了最初的刺激和吸引力、终于使我觉得吃不消的时候,当国外的访问生活使我的肠胃不得安宁的时候,我会向往稀粥咸菜,我会提出“喝碗粥吧”的申请,我会因看到榨菜丝、雪里蕻、酱苤蓝,闻到米粥香味而欢呼雀跃,因吃到了稀粥咸菜而熨帖平安。不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论是什么美酒佳肴,不论走到哪个地方,在不断尝试新经验、补充新营养的同时,我都不会忘记稀粥咸菜,我都不会忘记我的先人、我的过去、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哺育我的山川大地和纯朴的人民。我相信我们都会吃得更美好、更丰富、更营养、更文明、更快乐。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不按道理喝汤而常常喝粥,是河北许多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B. 作者家乡的“黏粥”不仅可以饱腹,还可以提供水分,甚至可以去除嘴里的味道,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 C. 作者认为粥喝得多、喝得久了,人对粥自然也就有了感情。比如人在生病的时候,会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 D. 作者爱喝稀粥,原因丰富,有内心不能忘记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有思念故乡的原因。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我爱喝稀粥”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直接点明中心。 B. 第⑥段“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热热烫烫”等口语的运用,使文章浅显易懂。 C. 第⑧段写闽粤膳食中高级的粥,与作者家乡的粥形成对照,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 D. 喝稀粥是生活中的常见小事,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在小事中寄寓情感和思考。
(3)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名句、谚语等,有何作用? 
(4) 王蒙曾说,要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希望更多的人活得明朗一些”。请结合文本,谈一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忠告、经验或建议。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未知 普通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32分)
3.文言文阅读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说,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戊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治书辅公福使杀之,为王雄保护得免。公柘反,授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媒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谧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

(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 被,指遭受、遭遇,与《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 顾,指看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词义相同。 D. 望,指希望,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望”词义不相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百药聪慧多知。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邪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 B. 李百药才华出众。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又命套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 C. 李百药历经危难。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 D. 李百药深受推崇。他赤足护父母灵柩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他的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深得天下人推重。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

②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5) 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未知 普通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题,共22分)
6.语言文字运用Ⅰ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深刻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约束和各种羁勒对他们来说,都要突破;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纵情欢乐,恣意反抗是他们的提倡。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                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毫无规范可循,                 , 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里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拟的节奏音调……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思辨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周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白的作品中确乎                 , 奏出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最强音。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为整句,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 未知 普通
7.语言文字运用Ⅱ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特定时空范围的民俗文化,有的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有的是设计引导产生的。这些传统民俗,初衷多是解决现实问题,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总之,民俗能潜移默化地通过集体活动影响人们,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

随着乡村传统社会关系变化,____。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传统民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出契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新民俗,成为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一种选择。

很多传统民俗活动都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其精美的道具场景、讲究的仪式动作、感人的情绪氛围、和谐的互动方式,____。正因为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吸引大家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才形成____。当代艺术塑造新的审美风尚,是促进未来乡村文化的动力源之一。增强新民俗“活动的艺术感,更好地让村民在交际互动中体验到信任、快乐、归属感等,才能增进团结、促成共识,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加点的“大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个大家架子。 B. 所谓大家文章,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什么? C. 他们相谈甚欢,直到晚上,大家才意犹未尽地走了。 D.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消息,大家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 未知 普通